一丘之貉
◎ 一丘之貉 yīqiūzhīhé
[birds of a feather;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jackals from the same lair] 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颜师古 注:“言其同类也。”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亦省作“ 一丘貉 ”。 清 江湜 《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来,作者少先觉,工拙虽自殊,要是一丘貉。”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旧耶,等此一丘貉。”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一丘之貉
读音:yī
[y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 全;满:一生。一地水。 ◎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 乃;竞:一至于此。 ◎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 或者:一胜一负。 ◎ 初次:一见如故。 ◎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
读音:qiū
[qiū]
小土山:土丘。沙丘。丘陵。丘壑。 ◎ 像小土山凸起的:丘疹。 ◎ 坟墓:丘墓(大墓)。丘垄。 ◎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丘十亩大的小田。 ◎ 众人聚居的地方:丘民(乡民,邑民)。 ◎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 ◎ 姓。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háo,hé
[háo,hé]
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貉。● 貉 mò ㄇㄛˋ ◎ 古同“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