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 最著名的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浙江电视台《浙江新闻联播》、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江西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等当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影响力最为广泛。
栏目简介
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长一般为30分钟,但是如果当天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关系重大,或是在中国发生突发事件时,则会加长时间。加长的时间会根据事件的大小和性质做出调整。过去,央视技术水平不够,不能24小时播出。只能从每晚6:55开始,节目预告之后,倒计时5秒推出《新闻联播》。也就是说《新闻联播》是打头炮的重点节目。播报日期,也表明它是每天第一个跟观众见面的栏目。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概念了。
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简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等。
在中国大陆,境外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在无可选择下只能引用其片段和文字等。有些地方台甚至只引用央视的片段播放国际新闻。
另外,此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与主播风格、片头音乐上皆甚少变化,主播之一的罗京曾介绍说,主持人剪头发得台长批准。当中变化较显著的只有片头动画由中国书法字随着台徽的两次演变成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头。
全国地方电视台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曾经中断,发生在2005年1月7日,中断原因是直播南亚海啸筹款节目《爱心无国界演艺界大汇演》。
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各大电视联播网(如日本放送协会在晨午晚间的全国联播新闻),美国各大电视联播网都有类似新闻联播的栏目。
播出时间
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卫星频道或第一卫星频道、部分上星城市电视台卫星频道、各城市电视台主要频道、各地方、县级电视台频道于19:00并机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00:3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21:00、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02:00重播。(北京时间)
栏目定位
百姓们说:“这里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衣食住行。”
干部们说:“这里有百姓的苦乐冷暖,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新闻联播》与中南海有最迅捷的通道,是国家级电视新闻发布机构。CCTV-4的徐俐同志指出,《新闻联播》对于一则消息的论述,代表着中央对它的表态和“定调”。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王牌栏目,并跃升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拥有遍布世界的优秀记者,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是国内外大事的真实记录者;通过国际广播转播、央视国际频道重播、网络视频、台港澳媒体收录,备受全球瞩目。
《新闻联播》是专题综述和系列通讯领域的开路者。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说:“不仅关注新闻事件,还更重视新闻价值。原来教科书上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不太全面。(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发布的时候,就不是新近的。)还有就是,我们说新闻是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点。”
《新闻联播》注重规范、客观,坚决不走“说新闻”的娱乐路线,也不说“我们来看下一条消息”之类的“废话”。
发展历史
1976年党的生日那天,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向微波干线沿线的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则一周,慢则半月才能跟观众见面。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新闻联播》创办当年的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的巧合,使《新闻联播》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的重任。因此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
《新闻联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它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华大地30年来每一天发生的变化。因此它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教科书。
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到普通党员;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从白领阶层,到蓝领职工……都是她的忠实观众。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同一时空下,情系祖国的振兴,关注民族的未来。因此她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1979年9月1日起,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新华社每天专门为它编发5分钟国际简讯;加播英美合资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外景片;并从香港收录新闻,航寄北京。
1980年劳动节起,《国际新闻》保留栏目名称并入《新闻联播》。后来,《新闻联播》改进编排,不再把口播国际新闻与国际新闻外景片分开,《国际新闻》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巩固了《新闻联播》的龙头地位。此间,地方台新闻由航送改为微波干线传送,《新闻联播》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
1981年春天举行的青岛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这使她在短时期内拥有了最庞大的记者队伍,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全新的管理理念、杰出的人才队伍、务实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新闻联播》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视新闻事业不断进步。因此她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领军者。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央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1982年9月1日开始,重大时政消息由《新闻联播》首发,确立了她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地位。
1984年起,《新闻联播》派遣驻外记者,收录台湾中华电视台《华视新闻》;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87年起,《新闻联播》收录美国CNN等国际新闻。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成为她的宗旨与特征。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新闻联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也往往成为境外主要媒体的国际报道。因此她是中国了解世界与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走向世界。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发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发关注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关注普通单位的经验。弘扬了真善美,起到“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各节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而《新闻联播》则是全部新闻的精选与总结。其间,播音员的新老更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主持阵容
王宁、张宏民、罗京(2009年6月5日病逝)、康辉、郭志坚、李瑞英、李修平、李梓萌、海霞(回族)、邢质斌(2009年7月退休)
前任主播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73年被选调入北京电视台。吕大渝、刘佳、赵忠祥、卢静、杨柳、贺红梅、薛飞、杜宪、张政等人也播过《新闻联播》。
邢质斌在《新闻联播》站岗最久,作风低调、正襟危坐、掷地有声,正退居二线,进行“传帮带”工作,2009年7月1日低调退休。
罗京 (1961.5.29-2009.6.5)1983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播音平和、稳重、权威,气息和共鸣水准很高。2008年8月31日,罗京最后一次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9月,罗京被确诊患有淋巴瘤,并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他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之后,2009年6月5日晨7点05分,罗京病情恶化,致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现任主播
李修平
李修平同志1989年由甘肃电视台上调央视,气质出众,端庄典雅。
李瑞英
业务指导主席李瑞英的声音恰当地把王小丫的甜美、敬一丹的严肃相结合,播音对象感强,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人民政协委员。
王宁
王宁1981年毕业于青岛31中,1983年进入青岛电视台,1986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被选入中央电视台任新闻播音员。
张宏民
张宏民1982年从北广毕业后进入央视,播音平易近人,很有观众缘。
李梓萌
李梓萌200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分配到中央电视台2000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播音组(06年6月5日、07年12月7日分别搭档康辉、罗京两度亮相)
康辉
康辉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进入CCTV新闻中心,服务至今(06年6月5日、07年12月8日分别搭档李梓萌、李瑞英两度亮相)
海霞
海霞1993年5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播音组工作(07年12月6日搭档罗京亮相)
郭志坚
郭志坚199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6年进入北京电视台播音部,1998年,调入中央电视台播音组(07年12月9日搭档李瑞英亮相)
特殊日播报特色
《新闻联播》每日有两位主播播报新闻。每逢重大节庆(如春节、国庆等),《新闻联播》主播会改穿红衣,在过去,主播后面的背景也会换成红色。而每逢哀悼国家领导人的逝世或是哀悼重大灾难的死难者,主播会改穿黑衣,打黑领带。如哀悼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逝世之时、如全民哀悼“5.12”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之时。
幕后故事
冀惠彦:架着机枪去吃晚饭
记者必须要有职业精神,伊拉克战争曾经被媒体定性为被直播的战争,那么就要求记者走在士兵的前面,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军事记者有时候真的是要面对死亡抢拍最新镜头。
2005年3月,我带队到利比里亚、刚果(金)采访中国维和部队。我们到达刚果(金)前一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就有9人在部族冲突中被打死。担任西南战区司令的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最高长官,听说中国中央电视台来人了,一定要请吃饭。到了约定时间,两辆满载全副武装士兵、驾驶室顶上架着机枪的卡车来接我们,一前一后严加保护,沿途所有路口都派有士兵把守。虽然赴宴回来大家又都吃了一碗方便面,但这却是我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隆重的一次晚宴。
我们去采访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他们担负着公路桥梁修建养护任务,工地大多在丛林地带,现场的白天气温平均45℃以上,而中午我们就要去拍摄。为防蚊虫叮咬,还必须长衣长裤,并扎紧裤管袖口,地下蒸、上面烤,最后连汗都没得可出时,头便阵阵发蒙。
而最恐怖的还是疫病。中国维和部队在刚果(金)的驻地就是疟疾高发区,我在联刚团的局域网上看到一个统计,2004年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人员共死亡260人,其中40%死于疟疾。虽然出国前打了预防针、吃了预防药,但防不胜防。
在苏丹采访维和部队时,由于刚刚布防,营地还在建设中,我们就和官兵一起住帐篷、啃压缩干粮、喝限量供应的饮用水,每天在50℃的高温下干10个小时的体力活儿。当地除疟疾、脑炎、霍乱等疫病高发外,水中还有一种虫卵,进入人的皮肤后会导致永久性失明,叫“河盲症”,那阵子水净化装置未到货,澡也不敢洗,几乎人人都出现了皮疹和烂裆。
高伟强:看猴子是童年的愿望
1996年春节前夕,关于过年的报道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当中。当时大多数新闻在倡导 “春节送礼的新观念”,送软盘、书籍、录音带等等,但我就觉得还是缺了点对文化的关注,于是就想做一期关于年俗的特色报道,但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做小老鼠的剪纸,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打通整个报道的切入点,这才有了后来持续了12年的生肖年俗报道。
1996年除夕,轻松有趣的年俗新闻“鼠年说鼠”在《新闻联播》里播出,引起了不小轰动,第二天,新闻中心接到了很多电话,纷纷询问:“《新闻联播》是不是要改进啊?”主任回答,《新闻联播》一直在改革。
《新闻联播》所有的新闻在播出时都有标题和记者名,唯独我的2006年年俗报道“狗年说狗”,播出时既没出标题也没记者名字。我当时还很纳闷,以为技术上出现了漏洞,后来才知道,这是台里领导的慎重决定,理由是“画面拍得太美了,实在不想破坏画面”!
感触最深的是2004年“猴年说猴”,因为看猴子曾是我整个童年时代的愿望。我在宁夏长大,小时候爷爷就给我一枚清朝时的北京动物园门票,票面上那两只动物就是猴子,可那时宁夏根本没有猴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借着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在动物园里把猴子看了个够。看到“猴年说猴”在《新闻联播》播出时,我真是百感交集。那则报道中也融入了我对猴子所有的情感和记忆。
沙依然:我是“新疆的罗京”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偏远的地区,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我们从1980年开始,把《新闻联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播出。
翻译播出《新闻联播》开始时周期比较长,1980年时,我们把《新闻联播》一周之内的重要新闻汇编成半个小时的节目,每周播出一次;到1982年改为每周三期;1986年是隔日一期;到1999年9月1日,我们进行了“大提速”,把编译后的《新闻联播》提前到当天晚上11点播出;2006年9月15日,我们再次提速,晚9点半开播。
节目提前播出,我们的工作累了,但观众再也不用半夜看《新闻联播》了,所以收视率骤然提高,观众给我们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些观众不叫我名字,而是直接叫我“新疆的罗京”。
2006年11月,我们编译中心代表团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参观,这是20多年来我这个“新疆的罗京”首次到北京。虽然以前看了无数遍在《新闻联播》里出现的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等,都非常熟悉,但亲临其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参观《新闻联播》演播室时,坐在罗京坐的椅子上我有种回到“娘家”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节目还走向了国外。因为语言相近,我们新疆台的哈萨克语频道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都可以看到,并在哈萨克斯坦落地。那里的观众对我们的节目非常喜欢。蒙古国的哈萨克族也经常收看我们的节目。
上官文青:导播是直播现场的“老大”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延续了18年的录像播出的方式正式被直播取代。直播虽然时效性增强了,但出现意外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了。导播成为《新闻联播》顺利播出的一个有力保障。
《新闻联播》是新闻编辑部里唯一一个编播合一的节目,导播有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新闻节目直播过程的协调员、指挥员;二是相当于报纸版面的责任编辑,要编排节目,为节目把关。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又是需要播音员、放像编辑、字幕编辑、视频切换、音频切换、灯光等多工种配合。因此导播要协调各工种、各系统,现场所有的人员一切都要听从导播的指挥与调遣,导播是直播线上最权威的声音,就像是神舟六号发射前喊“5、4、3、2、1”的那个人。台领导就曾开玩笑跟我说:“在直播现场,导播就是老大,都要听你的。”
其实播出一线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播音员到导播,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有关播出的噩梦,如突然没电了,播到一半,后面带子没有了,马上要播出了可找不到演播室了等等,经常在半夜被惊醒,“腾”地坐起来,还在后怕。而家里人有时也要承担更大的压力。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生病的时候,当时怀疑是癌症,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的当天,我正好值导播班。下午我一直给妈妈打电话询问结果,结果终于出来时,妈妈在电话里笑着对我说:“没事,不是癌症。”但当我晚上回到我母亲那里时,推门看到的却是我母亲躺在床上号啕大哭,她这才告诉我,父亲是癌症,而且是晚期,已经转移了。
栏目音乐
孟卫东
在中国名流谱上,作曲家孟卫东的名字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曲一起载入史册的。这首短短十六秒的乐曲自从一九八八年三月从孟卫东的手中诞生并被《新闻联播》启用为开始曲之后,便以每天一遍的高播出频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金牌栏目里播放,至今没有更换过,孟卫东因此被人们誉作“你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的作曲家。
成就
孟卫东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的作曲家,是一位被乐坛认定为已经形成独特风格却又不会为追求“新潮”而改变自己风格的成熟的作曲家。他的军旅文艺生涯给了他一副健壮的体魄,他说拉弹唱样样在行。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两次专门作曲修炼又给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广的艺术视野。当人们热衷于“火爆”的时候,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和责任心从事着先后将曹禺的《雷雨》和巴金的《家》等文学名著改编成大型歌剧的艰苦工作。即便是为亚运会创作的《同一首歌》,它的轰动效应也完全建立在“孟卫东式”的优美悠久的曲调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独特基础之上。正是由于这种风格的独特追求欲使得他在完成那首《新闻联播》开始曲的创作任务时能够得心应手、匠心独运。后来他在回顾这次足以载入中国电视音乐史册的创作过程时,是这么坦言当时心中的创作心态的:“首先应当庄重、大度,以保持‘国家级’形象。另外,旋律要优美,格调要清新,色彩要明丽,要有激情,还要给人以美感。”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段十六秒的乐曲,他竟先后写了十几段来反复比较、自我淘选,他希望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要与“国家级”相符。
《新闻联播》开始曲是在孟卫东的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诞生的,人们都说:那间堆满了钢琴、音响、录像机、纸谱和书籍的小房间俨然是一只魔盒,给了他那么多乐思灵感。这里不仅诞生了《新闻联播》开始曲,而且还诞生了许多他为全国少年儿童创作的新童谣,中央电视台的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栏目如《神州风采》、《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和《早间新闻》等片头曲也都是从这间小房子里飞出的。《伏尔加日记》、《开发大西南》、《血色清晨》等影、视片的音乐也是在这儿诞生的,其中由他创作全片音乐的电影《血色清晨》还在法国得了全球大奖。
孟卫东曾应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邓在军的邀请为十二集音乐风光电视片《黄山》创作歌曲,正好我也有一首《连心锁》被收入片中,这样我们就有了以文会友般的结缘。孟卫东对我说过:“我爱黄山,因为我爱美丽和壮观”,我知道这句话并不只是单指黄山而言的,更像是他的艺术追求宣言,因为他的音乐作品大多充满着“美丽和壮观”的韵味……我曾试探性地问过他自己最满意的创作歌曲是哪一首?他说是《同一首歌》,这个回答我是非常满意的,因为这确实是一首超越时空、久经考验的完美佳作,既“美丽”又“壮观”。打从那年北京亚运会唱响、唱红之后,至今依然久唱不衰,现在,《同一首歌》甚至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用作大型系列歌会的总题目和主题歌,还在冲击、震撼着广大歌迷的心。孟卫东:一位你熟悉而又陌生的作曲家,你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
大事记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
▲1980年11月开始,《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带来《新闻联播》初期发展史上首轮收视高潮。
▲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做出两项重大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 1981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报天气预报节目。
▲1982年9月1日开始,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由原来的20点提前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第一个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立,蒙古族记者包拉白成为第一位驻站记者。
▲1984年6月,《新闻联播》首次播发台湾新闻,此条新闻通过厦门电视台收录。
▲1986年1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作为《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引发世界舆论关注。
▲1986年3月18日开始试收欧广联新闻。
▲1987年3月1日开始收录美国CNN新闻。
▲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节目结束时,打出编播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3月15日,《新闻联播》在新址彩电中心播出。
▲1988年12月1日,中央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确定了采、编、播“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新闻联播》的发展。
▲1989年9月11日至11月7日,《新闻联播》播出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以180条新闻的报道规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的辉煌成就。
▲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
▲ 1991年12月19日,《新闻联播》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读器,大大增强了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在美国建立记者站。
▲1994年7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了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在同步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播出。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实现以直播方式播出,带来时效革命。
▲1997年至2001年,中央电视台全程报道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入世、三峡工程等事件,《新闻联播》成为记录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华版和浓缩版。
▲2004年“两会”报道开始,《新闻联播》首次不延长时间,好评如潮。
▲2007年12月,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4个新面孔亮相,《新闻联播》的年轻化尝试获得广泛好评。
▲2008年,《新闻联播》全程报导了5.12大地震,奥运会等重大新闻事件。
▲2009年6月5日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扩散而去世,终年48岁。
▲2009年9月28日,新闻联播采用(16:9)高清播出。
其他国家的新闻联播
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新闻联播的联播节目,不过是在加盟全国性电视联播网的电视台播出。
▲日本各大电视联播网(如日本放送协会在晨午晚间的全国联播新闻)
▲美国各大电视联播网
省级新闻联播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大多开办了省级新闻联播。
如山东新闻联播、安徽新闻联播、江西新闻联播等。
读音:xīn
[xīn]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新生。新鲜。新奇。新贵。新绿。新星。新秀。新闻。新陈代谢。 ◎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新。推陈出新。 ◎ 不久以前,刚才:新近。 ◎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新时代。新社会。新观念。新思维。 ◎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新娘。新郎。新房。 ◎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 姓。
读音:wén
[wén]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 姓。
读音:lián
[lián]
连结,结合:联合。联结。联系。联络。联盟。联邦。联袂。联名。联想。联姻。联营。珠联璧合。 ◎ 对偶的语句:对联。挽联。楹联。上联。下联。 ◎ 古代户口编制的名称,十人为联。
读音:bō
[bō]
撒种:播种(zhóng )。播种(zhòng )(用撒布种子的方式种植)。播撒。夏播。春播。 ◎ 传扬,传布:广播。传播。播音。播发。播弄。播扬(a.宣扬,传扬;b.发动)。播放。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