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眭姓的意思
眭姓

基本解释

   拼音:suī xìng

  概述

  中国姓氏之一,起源不明,现多分布于镇江,丹阳一带。

  眭姓起源一说

  眭姓起源,史籍旷如,而民间口头传说中众说纷纭,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点。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人眭喜良所述,与同乡长者《眭氏历史考证》撰者已故凤鸣先生所述又不同,兹录如下,聊备一说,以待暇日详考。

  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当地有不少姓眭的。在老家眭字读“sui”和字典音同。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王朝叫“圭(读gui)王朝”,因事要满门抄斩,很多人跪在河边,执法官问谁姓“圭”,有智者目视河水急中生智说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阳人把“水shui”读作“sui”。目视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视水故取“sui”音,很多人从之,躲过一劫。据当地老人讲,现在东冶头乡还有一处废墟,名叫“殿圪台”是“圭王朝”古宫殿旧址,听说还有石碑出土,是否确切,没有考证。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种说法。估计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数民族,因当地有七月十五吃“面杨”的习俗,说宋朝杨六郎扫北,所到之处屠杀颇多,故当地人对杨家狠之入骨,用白面作成人的模样,蒸熟食之。这一传说和习俗与中国传统的对杨家持褒奖态度不同,恐怕事出有因。而杨六郎屠杀的多是北方民族,由此推断眭姓一族来自北方一说倒也成立。

  眭姓起源另一说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录此姓,然其成姓已久。据《元和姓纂》所载:“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另有一说谓战国时,肥子国(山西省太原以东)国君姓圭,其子孙因怕受侵轧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可见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

  眭氏族中,曾有“明经知数,却诏出关”一联,褒扬的是汉代眭弘,以明经出任议郎。北魏的眭夸义却诏书而暗潜出关,保持其高洁的节操。

  丹阳之有眭姓,始于南唐。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记载,丹阳眭姓第一人(亦即始迁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为南唐进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他胆识过人,为政宽简,治绩显著。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称藩于周,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置邸大梁(开封市)。后主李煜嗣位,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斡旋于金陵、大梁之间。作为使节之臣,眭昭符尽忠职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禄,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惧,始终不辱使命,北人甚为敬重。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下来到丹阳,卜居于城南的董庄(横塘镇眭巷村东),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通过长期的繁衍发展,逐渐跻身于本邑望族之列。目前,眭氏宗人在丹阳阵容庞大,仅以“眭”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不带“眭”字而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主要分布在横塘、延陵、开发区、里庄、吕城、陵口、麦溪、珥陵和云阳等镇。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阳眭氏修订了《眭氏宗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续修。

  千百年来,眭氏族中贤人颇多,汉代有符节令眭弘,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中国人名大辞典》共录眭姓名人4个,竟有2个是丹阳人。《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录眭姓8人,全是丹阳籍。《丹阳县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竟达40余名。明代有户部员外郎眭纮、翰林院检讨眭石、武略将军眭宪、武毅将军眭嘏;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画家眭石亭等。丹阳城内燕子巷旧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眭氏宗祠,厅柱上挂有一副楹联:“西汉家声远,南唐世泽长”,对眭姓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两个人物:西汉符节令眭弘和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扬。

字义分解

读音:suī

[suī]

目光深注的样子:“眭然能视”。

读音:xìng

[xìng]

表明家族的字:姓氏。姓名。贵姓(询问对方姓氏的敬辞)。 ◎ 平民:万姓。老百姓。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科学之迷
  • 上海方言
  • 汉字笑话
  • 湖北方言
  • 英语谚语
  • 端午节对联
  • 云南方言
  • 格林童话
  • 佛教寺庙对联
  • 哲理故事
  • 蛇年对联
  • 黑龙江方言
  • 陕西方言
  • 北京方言
  • 校园笑话
  • 元宵节对联
  • 励志故事
  • 生活故事
  • 澳门方言
  • 关于牛的歇后语
  • 吉林方言
  • 错别字
  • 休闲旅游
  • 科普动态
  • 搞笑动态图
  • 名人故事
  • 广东方言
  • 经营笑话
  • 重庆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