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苇鹀hóng jǐng wěi wú
红颈苇鹀(学名:Emberiza yessoensis)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黑头。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曾见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松嫩平原的沿江地带、多在长着各种柳丛、小灌丛和水草的沼泽地和附近生长着各种草丛的地方以及尤喜在草丛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苏南京。
亚种
红颈苇鹀东北亚种(学名:Emberiza yessoensis continentalis)。分布于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苏南京。
物种特征
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的鹀。繁殖期雄鸟头黑,似芦鹀及苇鹀,但无白色的下髭纹,腰及颈背棕色。繁殖期雌鸟似雄鸟,头部图纹似雌芦鹀但区别为下体较少纵纹且色淡,颈背粉棕色,头顶及耳羽色较深。非繁殖期雄鸟似雌鸟但喉色深。 虹膜-深栗;嘴-近黑;脚-偏粉色。 叫声:由高芦苇丛中作叫,鸣声为简短的啾啾声常有短促颤音。叫声为短促的tick。飞行时发出bschet叫声,似芦鹀。
其他信息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极东南部;越冬往南至日本沿海、朝鲜及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且列为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亚种continentalis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沼泽地带(哈尔滨、齐齐哈尔及兴凯湖区);越冬于江苏及福建沿海;迁徙时见于辽宁、河北及山东;漂鸟至香港。
习性: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草甸。越冬在沿海沼泽地带。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读音:gōng,hóng
[gōng,hóng]
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 喜庆: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 象征革命: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 ◎ 指营业的纯利润:红利。分红。 ◎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读音:gěng
[gěng]
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亦称“脖子”),亦指事物像颈的部分:颈项。头颈。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即第五、六两句)。长颈鹿。曲颈甑。
读音:wěi
[wěi]
〔芦苇〕见“芦”。
读音:wú
[wú]
鸟类的一属,形体像麻雀,嘴形特殊,闭合时上嘴边缘与下嘴边缘不密接,品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