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街头涂鸦文化已经散布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纽约、柏林、伦敦、哥本哈根等一些大城市,并慢慢被人们接受,而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涂鸦简介
随着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街头文化西风东进地迅速渗透进来,“街头涂鸦文化 ”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涂鸦文化。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用以表达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或想法。今时今日在中国,涂鸦已成为年轻人最"潮"的玩意儿之一。涂鸦是街头文化静止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含义。它是来源于最直接的内心的声音,色彩明艳,声音铿锵,个性张扬。它是一个城市年轻的标志,激情而躁动,不安而叛逆,你可以不认同它,你却不能忽略它。
社会背景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本的经济制度导致美国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水平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这样的社会状况便会挑起人们的一些不满与反叛,从而出现了一些像街头篮球,街舞,涂鸦,HIP&HOP,RAP的歌曲等一些美国街头特有的文化行为,这也是美国街头反叛文化产生的根源。
1960年代到80年代的纽约市区是一个充满热诚又讲求快速步调的城市,居住环境的狭隘把生活抛露在街头,加上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对于生活在此种社会压力下的次文化社会边缘的人,已足以形成所谓的反文化小团体。何况贫民区里有着一群被视为社会问题的失业、辍学的西裔或黑人青年。他们在反种族歧视,反战,反性压抑,反权利压抑的运动思想潮流中,触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种族问题,贫穷,就业的束缚,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了街头篮球,街头涂鸦,街舞,HIP&HOP,RAP的饶舌歌曲等活动。其中,涂鸦文化就起源于濒临毁灭的纽约社会边缘,由一群敢与美国政府当局挑战的小孩将世俗文化的碎片重新建筑起来。
其中涂鸦文化开始于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盛行不衰。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已有一群涂鸦爱好者依此为生,发展其有独特的涂鸦艺术来表现自己的主张以及起鲜明的个性。到了后期便不再是单纯的反文化社会的行为,而加入了艺术的东西在里面,使其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加合法。慢慢得从地下走到地上。
涂鸦之意
涂鸦(Graffita)的意大利文之意是(乱写),而涂鸦(Graffiti)(其复数形式)则是指在墙壁上乱涂乱写出的图像或画。基本上,Graffiti是一种近于书写的行为,文字占的比重很大,形象的符号或标志、图形也是常见的内容,但多半的形象是以类似书写的方式,扼要地表明意图,不刻意地去描制描绘。但是后来的涂鸦艺术中图画,符号,标志却反过来压倒文字在涂鸦艺术中成为了主导。图画相对与文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形成与发展
1970年代初期,当罐装喷漆可以随处买到以后,从地下铁的火车车厢到月台上到街道的墙面,一直到厕所了的墙壁,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个性鲜明的涂鸦。早期的涂鸦创作以文字为主,那些涂鸦画的创作者称自己为(写手)而非(画家),而且通常是匿名的,他们流行用街道号码去假名,比如TAKI 183、JULIO 204、FRANK 207,他们的涂鸦画地盘的意味十分的浓厚。大部分的涂鸦创作者既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专业的艺术系学生,而是来自纽约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哈林区的街头少年。
涂鸦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权威的反叛,而涂鸦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借由这样的行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行为艺术,能很快地引起社会政治界,媒体,以及主流艺术传统艺术文化界的注意,于是涂鸦的文字逐渐减少,转变成为大型精致的卡通绘画图像。学院派艺术家也跟进,于是专业涂鸦人开始出现,类似联盟、社团的团体也纷纷出了,之后涂鸦艺术开始进驻艺术画廊,供人欣赏、收藏、买卖、投资。自此涂鸦文化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于是,世界各国便兴起了一股涂鸦文化的热潮。涂鸦艺术跟同一时段的摇滚乐和RAP音乐十分相似。一开始人们借这种创作反抗体制、表达不满、发泄情绪、控诉社会。到后来,这些涂鸦艺术的原始本质却被整个资本体系收编,有原先的反文化艺术变为一个真正的艺术的分支。成为与传统绘画拥有一样性质的一种艺术。涂鸦的原始性质逐渐在别国的涂鸦创作中消失。
1970年代到1980年代,纽约的画廊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涂鸦文化展览,把街头的涂鸦艺术家请到画廊中来,涂鸦因而成为高压的艺术创作形式。重要的活动展览有:
1、第一次涂鸦艺术展览是1972年由纽约曼哈顿的苏活区的刀片画廊举办。
2、1975年联合涂鸦艺术家(United Graffiti Artists)在纽约的艺术家空间(Artist SPACE)展出。
3、1980年推出时代广场展—涂鸦从此真正开始大批的展示,并引起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4、1983年是涂鸦艺术的巅峰时期,首次的美术馆大展在鹿特丹的伯依曼斯—范·波尼肯美术馆(Boyman-van Beuningen museum)展出。
风格演变
1、早期的涂鸦文化喜好单一色彩,并用非双关性引用语,如烟缕的符号及哈罗等。
2、接着,将文字形式的箭矢变化成王冠,让它戴在头上以示威严。
3、后来,以耀眼、醒目、突出为目标,开始以高彩度喷漆在地铁或大街道上写自己的名字并以对比色或黑色将其围绕,甚至又以镶条、斜纹、星形、西洋棋盘或圆点花样等装饰,希望见名字突显出来。
4、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改变自我的像徽形式出现,内容大多为卡通影片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多数以类似被攻击、辱骂等一些不寻常的姿势出现。
5、涂鸦背景越来越复杂,喷漆以为装置的改良而使其功能及作用发挥到极至,也使涂鸦的艺术性与个性发挥到了极至。燃烧的太阳,星星,子弹划风而过,画风景,自画像,抽象符号等,组合并重生出另一个有趣的画面。
涂鸦者与涂鸦艺术家的差异
1、 涂鸦者没有传统的包袱,可以以自己的喜好与思想自由创作,直接传达其情绪;受过学校训练的涂鸦艺术家则以美学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现状。
2、 涂鸦者以一种无特殊记号的签名方式,出现制造突出群众的风格;涂鸦艺术家则以一种除去个人化的风格融入社会中,其作品风格如广告或政治宣言,以标准的印刷字签名。
美学观与社会学的探讨
谈到涂鸦文化,他通常给予人两极化的看法;大多数的人都将它视为一种坏、污损、疯狂、侵犯、恐吓;但也有一些人则认为涂鸦是一种真正的美学性产物,是被压制者或没有发言权者的个性独白。例如,卡吉(John Cage)就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涂鸦记号;1974年的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她出版的《涂鸦的信仰》一书中,把涂鸦的现象看作是对罪恶的工商文明之种族性的反叛,并将它浪漫的解释为社会自由的无秩序的显示;艺术评论家苏勒·加布立克(Suzi Gablik)则认为那些街头少年被渴求新鲜的艺术市场所发觉。
代表人物
1、哈斯·哈林(Keith Haring)1980年代期间纽约派中最主要的领导人物。他对于1980年带流行的观念艺术与极限主艺术具有很明显的反感,而对于街头到处可见的涂鸦和老普普的一些艺术家作品有浓厚的兴趣。美国普普艺术家汤姆·奥登斯(Tom Otterness)的作品《渡渡鸟》那种具有卡通角色的欢乐趣味的特征对他影响很大。哈林的作品充满了非常欢乐的小人物形象,也有大量的性象征形象,描绘的手法非常流畅而简单、明确、游戏娱乐感很强。他的许多作品都被称作(无题)。他的(小人)形象目前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服装、室内装饰、广告设计上。可谓是涂鸦文化的一代宗师。
2、尚—米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非学院出身。运用非洲图像,色彩鲜明,涉及美国社会有色人种的话题,可说是有色人种问在美国社会的典型例子。
3、肯尼·沙佛(Kenny Scharf)汲取了卡通动画,超现实等特长,表现出俗艳、丰富的视觉世界,强烈的刺激视觉。
4、奎诺尼斯(Lee Quinones)
5、斐图拉2000(Futura 2000)
中国的街头涂鸦文化
北京之墙
北京之墙,北京涂鸦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南路,长730米,平均高2.5米。作为涂鸦墙的历史由来已久,几乎都是学生们的作品。2005年11月,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在距离开幕1000天之际,由近400名志愿者参与,在此创作了“奥运向我们走来”主题,由此被命名为“北京之墙”,也由此成为目前国内最长的一段涂鸦艺术墙。
上海涂鸦墙
上海涂鸦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路步行街,此处出名源于2004年上海市政府为庆贺步行街5周年,举行了“时尚南京路,精彩乐无穷”的主题活动的街头涂鸦大赛。15个动漫社团参与创作,风格迥异,极具张力。
广州涂鸦墙
广州涂鸦墙位于广州越秀南路高架桥下的一块空地围墙。是广州街头涂鸦的一个传奇。最早是MiG(广州专业涂鸦团体)和香港来的涂鸦者在上面涂鸦;后来,越来越多人在上面涂鸦,不断地覆盖前面的作品;后来,为了迎接某些庆典,又被刷成白色,写上“建设美好城市”之类的官方标语;再后来,又有涂鸦者在标语之上再涂鸦,以致于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涂鸦与标语互相交融,和平共处。
福州涂鸦墙
福州涂鸦墙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高架桥、隧道附近。那里有大片的墙体以供创作而不干扰繁华的城市街道。比较密集的点包括象山隧道、屏东红墙巷、三县洲大桥、闽江堤岸等。由于福州市政的城市管理问题,对过渡涂鸦并不支持,涂鸦者们希望以后能有专门划出的区域来进行创作。
郑州涂鸦墙
郑州涂鸦墙分布广而分散,主要在小的街道比较常见,象信息学院路上的比较多。画面多很奇模怪样,让人看不懂画的都是些什么。也许有作画人捣乱的意图,总之,让人很难以琢磨。对于每一个市政部门,他们都不会愿意人们的随心涂抹,搞的到处一团糟,对于目前申报国家卫生城市的郑州来说更是如此,目前,这些涂鸦作品基本上都已被涂刷干净。
读音:jiē
[jiē]
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街道。街市。街巷。街坊。 ◎ 方言,集市:赶街。
读音:tou,tóu
[tou,tóu]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a.头和脸;b.指面貌;c.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 物体的顶端:山头。笔头。两头尖。 ◎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 ◎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 ◎ 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 ◎ 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 ◎ 首领:头子。头目。 ◎ 方面:他们是一头的。 ◎ 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 ◎ 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 ◎ 表示约计、
读音:tú
[tú]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 乱写:涂鸦。 ◎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 泥泞:涂炭。 ◎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滩涂。 ◎ 同“途”。 ◎ 姓。
读音:yā
[yā]
鸟类的一属,全身多为黑色,嘴大翼长,叫声“丫丫”:乌鸦。寒鸦。鸦嘴锄(一种形如鸦嘴的轻便小锄)。 ◎ 古同“丫”,女孩子。
读音:wén
[wén]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 刺画花纹:文身。 ◎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 ◎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 ◎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 ◎ 温和:文火。文静。文雅。 ◎ 指非军事的:文
读音:huà,huā
[huà,huā]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