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词语字典 拼音查词语 通城花鼓戏的意思
通城花鼓戏

基本解释

  通城花鼓戏 -简介

  通城花鼓戏,又名打锣腔。源于早期天沔花鼓戏。传说由天沔艺人王耍儿所传,清同治《崇阳县志》中已有“花鼓谣腔,屡禁不止”的记载,可见同治以前在通城崇阳已广为流传。

  通城花鼓戏 - 剧种形成

  

  通城虽隶属湖北,但是位于湖北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到通城的。

  清光绪 15年( 1889)岳阳民间艺人彭瑞生、蒋傅玉率花鼓戏班到通城演唱,从者如云,和者盛广,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蒋傅玉愿为知己者留, 通城县花鼓戏剧院演出。

  便在崇阳华陂一草棚栖身,传艺教戏,自称“茅屋道人”。岳阳花鼓戏“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它通城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长沙(益阳)花鼓戏与岳阳花鼓戏(提琴戏)同流共源,主要声腔是“川调”。唱腔清新优雅,旋律明快,耐人寻味。

  无论岳阳花鼓戏的“琴腔”还是长沙(益阳)花鼓戏的“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 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的 “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湖南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 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

  通城艺人综合这些特点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川调”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通城花鼓戏”又名“通城提琴戏”。两路花鼓戏相互融合可谓是珠联璧合,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因岳阳花鼓戏在通城是以“琴腔”为主调,所以称其为“提琴戏”。长沙(益阳)花鼓戏则称“花鼓戏”,故有时也叫“通城提琴花鼓戏”) 两路花鼓戏相互融合可谓是珠联璧合,异曲同工。相得益彰。通城花鼓戏集“琴腔”“川调”曲调之长,兼“岳阳”“长沙”戏曲之精。又具独特的本土文化艺术底蕴。不失为中国戏曲中一大特色。

  通城花鼓戏 - 主体声腔

  通城花鼓戏的主体曲调分为两类,分别来自湖南的两路花鼓戏,即岳阳花鼓戏和长沙(益阳)花鼓戏。一类曲调(岳阳花鼓戏的琴腔):湖南统称川调,由瓮琴等丝弦乐器伴奏。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垛子、一字调、阴调、西湖调、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等。二类曲调(长沙花鼓戏的曲调):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 “弦子腔”。曲调有反十字调(打采专用)、长沙西湖调、宁乡正调、西湖三流、过江调、渔鼓调、道情调、花石调、讨学钱调、四六调等等。长于叙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它最具特色的是保留了传统打锣腔的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形式。

  虽然上世纪50年代加入了丝弦伴奏,但仍不失其浓郁的乡土韵味和鲜活的民间生活气息。生、旦、行当均用真嗓演唱,收腔时用假声。以唢呐 “锁斗”结尾。并有一套表现力丰富的锣鼓经,其用法千变万化,有着闹台、起板、连接、收尾、伴奏、烘托气氛等作用。而提琴花鼓戏戏的演唱,尤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

  通城花鼓戏 - 表演形式

  初期,提琴戏角色单一,多为一生、一丑,后经过艺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表演增至三生四旦,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

  通城花鼓戏 - 流行区域

  通城花鼓戏(“提琴戏”)形成后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到通城周边县市。今天的“崇阳提琴戏”就是源于通城的花鼓戏(提琴戏)。但“崇阳提琴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也对唱腔上进行了整改,与“通城提琴戏”有所差异。“提琴戏”于2008年,由崇阳县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城花鼓戏 - 传统剧目

  通城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大剧目有:《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刘海砍樵》、《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小剧目有:《补缸》、《讨学钱》、《药板凳》、《胡大回门》等。

字义分解

读音:tòng,tōng

[tòng,tōng]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 ◎ 往来交接: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 ◎ 普遍、全: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 ◎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通奸。私通。

读音:chéng

[chéng]

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 都市: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

读音:huā

[huā]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一般长得很美丽,有的有香味,凋谢后结成果实。 ◎ 供观赏的植物:花木。花草。花匠。花事(游春看花等事)。 ◎ 形状像花的东西:雪花。浪花。钢花。火花。棉花(棉的絮亦称花)。礼花(烟火)。挂花(指战斗中受伤)。 ◎ 用花装饰的:花圈(quān )。花篮。花灯。花车。 ◎ 具有条纹或图形的,不只一种颜色的:花样。花边。花花绿绿。印花。 ◎ 指“痘”:天花(一种急性传染病)。 ◎ 混杂的,不单纯的:花

读音:gǔ

[g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读音:hū,huī,xì

[hū,huī,xì]

玩耍:游戏。儿戏。嬉戏。戏豫(嬉游逸乐)。二龙戏珠。 ◎ 嘲弄,开玩笑:戏言。戏弄。戏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 演员在舞台上化装表演故事的艺术:戏剧。戏文。戏码(戏曲演出的节目)。戏剧性。 ◎ 指具体剧种:京戏。黄梅戏。皮影戏。木偶戏。马戏。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 网络笑话
  • 重庆方言
  • 英语笑话
  • 科技史话
  • 其他谚语
  • 成败故事
  • 海洋技术
  • 爆笑笑话
  • 名胜古迹对联
  • 综合谜语
  • 青海方言
  • 云南方言
  • 科普动态
  • 农业谚语
  • 愚人笑话
  • 宗教笑话
  • 暴风雪里的夏天
  • 睡前故事
  • 蛇年对联
  • 安徽方言
  • 成语谜语
  • 长篇鬼故事
  • 数学笑话
  • 农用物资
  • 方言
  • 亲情故事
  • 行业对联
  • 科海拾贝
  • 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