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栗,野生于武夷山脉东南麓的中国锥栗之乡一建瓯市及政和县。历史上有名之贡闽榛就产于此,据《本草纲目》记载:栗、肾之果也,栗能通肾,益气温胃,久食必强健。
【别名】栲栗、山椎、锥子树、勒翠、桂林栲、米锥栗
【来源】壳斗科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以壳斗、叶和种子入药。
读音:zhuī
[zhuī]
一头尖锐,可以扎窟窿的工具:锥子。针锥。锥处囊中(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锥刀之末(喻微小的利益。亦作“锥刀之利”)。 ◎ 像锥子的东西:毛锥(毛笔)。改锥。 ◎ 用锥子形的工具钻:锥探。
读音:lì
[lì]
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栗色。火中取栗。 ◎ 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战栗。 ◎ 坚实:“缜密以栗”。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