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来源 |
毛姓起源 毛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姓 毛姓,本姓姬。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于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地区)。一说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河南荥阳。从以上资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 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生而有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今陕西境内)之滨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黄帝这支氏族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因土色黄,自称黄部落。“帝”字的意义为花蒂,古代华胥氏以花为图腾。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华夏族每次祭祀祖先时必由酋长奉花而祭,称“棉”。而后华夏各支的领袖也称为帝。轩辕长大成了黄部落的领袖,他勇武而有谋略,并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各部落之间的长期混战,被各部落推为盟主,因而取得了黄帝的称号。另外还有一说认为轩辕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关于黄帝,在历史上有许多传说。据传黄帝住在昆仑山,山上有一座庄严华丽的宫殿,金光闪闪,这就是黄帝的帝宫。宫殿的大门正对东方,迎着旭日的升起,被称为“开明门”。门前有一只神兽,叫“开明兽”,威风凛凛地站岗,守护着这座宫城。古代的天子,都要登昆仑山,观看黄帝的宝殿。 黄帝是位很有德政的帝王。他建立了早期的国家制度,设置了左右太监的官职,任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文官,治理天下,结束了蛮荒浑浊的时代,从而进入初级文明阶段。他修明政治,整顿军旅,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安抚百姓,使人民从凿穴而居,到开始建造房屋,安居乐业。 黄帝还草创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他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用象征土地之色的黄衣为龙袍;他曾铸鼎、铸钟、铸镜,制礼仪;他命人占日月星辰,命容城修订历法;他制造车船,给人们以舟楫交通之便利;他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道研究出整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他还命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隶首创造数字、制定度量衡,命伶伦制造乐器、制定音律。从此,中国文化文明大体具备。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死时110多岁。死后葬在母亲有娇氏的家乡桥山(即今黄帝陵),这是符合原始社会母系丧葬制度的。另外,据传黄帝晚年从昆仑山出来到荆山一带视察灾情,为了给灾区百姓治病而炼丹,黄帝开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鼎,虎豹等百兽纷纷跑来帮助黄帝视火参炉。鼎铸好后,天上飞下一条黄龙,垂下龙须,迎接黄帝上天。众百姓舍不得让受人爱戴的黄帝走,拖下了他的金靴和弓箭,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金靴和弓箭埋在铸鼎的地方,后世便称此地为鼎湖。鼎湖就在河南灵宝县荆山下。当然这也是对黄帝的一种赞誉。 据传黄帝娶有四位贤淑妻子,共生有25个儿子。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非常能干,带领妇女植桑养蚕,缝制衣服,一生辛劳。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昌意,一个是玄嚣。毛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派传接下来的。 玄嚣,又称青阳氏,因他曾为青部落国家(其地约在今河南中牟县到山东聊城、长清县一带,都曲阜)领袖,并获得青阳的尊号。玄嚣生一子,名娇极。 娇极,由于他的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颛顼(zhuan xu专须)完美,被派到偏远地区担任部落酋长,而颛顼则继承了帝位。娇极生有一子称帝喾(ku裤),颛顼生有一子名穷蝉,由于穷蝉的才德不如帝喾,因此,颛顼将帝位传给了帝喾。 帝喾从小在颛顼身边成长,15岁就开始佐助颛顼治理联盟事务,被封于辛地,故称为高辛氏,30岁便代颛顼为大酋长,治理天下。帝喾建都城于毫(bo博,今河南偃师县),后迁顿丘(今河南濮阳市)。 帝喾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帮助颛顼打败企图夺取炎黄首领地位的炎帝后裔共工;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大力发展农业、饲养业和制陶业;设置金正、水正等工正,管理经济。 据传,帝喾有几个儿子,其中有两个特别好争斗,年长的叫阏伯,年幼的叫实沈。他们天天操戈,互不相容。帝喾于是命令阏伯到商丘(今河南濮阳)主祭辰星,实沈到大夏(今山西太原)主祭参星。每天,当辰星于天亮出现在东方时,参星已沉没于西方,二星永不同时出现在天空。帝喾之意就是要他们以参、辰二星为榜样,一生一世各守其土,永不相见,以消弭战祸。他们两人遵照父王之命一辈子虔诚地祭祀参星和辰星,于是后人奉实沈为参星之神(又称参星为实沈),阏伯则象征商星(辰启星)。两星高悬于天空,也永远告诫人们,不要兄弟反目为仇。后人常用“兄弟参商”来批评那些不懂亲情之义的人,有时又以“参商不见”来表示亲友久别的感慨。 帝喾一样有4个妃子,元妃是炎帝的后裔有邵氏女,名姜螈,她被称为德配天地的伟大女性。据传她因采了神的脚印而怀胎生了后稷。帝喾的二儿子后稷,名弃,为周族的始祖。 传说弃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姜(女原),有一次,姜螈郊游时,见一巨人脚印,便好奇地去踩这个巨印,不料一踏上巨印便觉身动,于是就怀孕了,一年后生下一男孩,帝喾和姜(女原)认为这个孩子是不祥之物,便弃之于窄巷之中,想让牛马把他踏死,奇怪的是往来的牛马都避而不踏。于是他们又想把他扔到山林中让虎豹吃了他,但恰逢林中有很多人,便又转而将他放在渠中的冰上,想把他冻死,这时群鸟飞来以其羽翼遮覆他,为之保暖,姜(女原)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这个男孩一定是个神,便马上抱回家抚养,并取名为“弃”。弃长大后,很喜欢从事农业生产,他根据地理条件种植农作物,别人也都向他学习,跟着效法,并大有收获。 尧时让弃作了农师的官职,舜时因弃兴农有功,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号后稷,别姓姬氏。传到第四代公刘时,农业经济更为发展,开始兴盛起来,并定居于豳地(今陕西旬邑西)。到了第十三代古公直父时,因避戎狄部落的侵扰,举族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 (今陕西岐山一带),改国号为周,史称周族。 自此西周日益强盛,成为一个诸侯国。传到西伯侯,即周文王时,文王施行仁政,使得四海诸侯大都归服于周,于是文王又将国都从岐迁入丰地(今陕西沣水西岸)。不久周文王死去,由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为周武王。就在周的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商王纣却宠幸妲己,大修离宫别馆,对反对他的大臣施用酷刑。大臣人人自危,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在其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各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落也乘机内侵。周武王见时机已到,便通知各诸侯国讨伐商纣王。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及诸侯率兵车四千辆陈师于牧野(约在河南汲县境),纣王闻讯,发兵七十万抵抗,纣王兵将虽众,无奈军心不定,交战中商兵纷纷倒戈依附于周武王,封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穿上缀满珠宝的衣服,纵火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各诸侯都朝拜周武王,尊他为天子,周朝正式建立。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积极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姬周王朝,以确定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达到“封建亲戚以屏周”的目的,周武王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说,周初分封71国姬姓国共有53个,而姬姓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16国,他们是:管(今河南郑州)、蔡(今河南上蔡)、(成阝)(今山东汶上北)、雍(今河南沁阳东北)、曹(今山东定陶)、霍(今山西霍县)、鲁、卫、毛、聃、郜(今山东城武县东南)、滕(今山东滕县)、毕、原、酆、郇 (今山西猗氏县西)。属于武王之子的有4国,周公后裔的有6国等等。其中周武王的母弟,即周文王的第八子毛叔郑被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风一带的毛国。叔郑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争。《史记》中记载:周武王祭祖拜神建立周朝的那一天,武王率众采到祭坛,灭商功臣周公旦拿着大铖、毕公握着小铖立在周武王左右,散宜生、太颠、闳大等人手持长剑以保卫武王,毛叔郑、召公爽、师尚父等各司其职,站立祭坛两侧,随—后巫师祝词以祭神祖,并宣布周朝建立,分封诸侯。 文王多子女,其中有个叫郑的是武王姬发的弟弟,跟随武王伐纣,灭商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阳),于是被称为毛郑、毛叔郑(与周文王子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郧叔武一样)。因为他是王、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伯爵,享受世袭特权,所以又被称为毛伯、毛伯郑。后世毛姓主要是毛伯这一支派生下来的。 二、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三、赐姓及少数民族该姓 因功赐姓毛,《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三年(1438年)与都督蒋贵征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升都指挥佥事,坚守边疆十年,皇帝为表彰他,赐予毛姓。另《明史·毛胜传》:毛胜,初名福寿,元代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因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赐姓毛。 《姓氏考略》注:“明有伏羌侯毛忠,为赐姓。” 毛姓在少数民族中的氐族、羌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瑶族、土家族、维吾尔族、侗族、壮族、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哈尼族均有,在金时女真人中也有毛姓,其中以氐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毛姓名人为多。 氐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仇池等国。氐族酋长姓毛者较多,如前秦的太傅毛贵,平东将军、兖州刺史毛盛,梁州刺史毛当,河州刺史和都督河、秦二州诸军事的抚军将军毛兴,毛兴之女毛氏是前秦王苻登之妻,称为毛氏皇后;前秦高陵氐酋毛嵩、毛受。西魏毛遐,又名毛鸿运,北地郡三原人,世为酋帅,官至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其弟毛鸿宾,官岐州刺史,孝明帝时因毛遐与毛鸿宾兄弟战功卓著,特改北地为北雍州,以毛鸿宾为刺史;另毛鸿显系毛遐乳母之子,劲悍多力,随毛遐,毛鸿宾战斗,多冲锋陷阵,官位散骑常侍,封县侯,后为广州刺史。 蒙古族毛姓以明代毛胜和毛里孩最为闻名,毛胜系元朝丞相伯卜花之孙,英勇善战,以强悍著称,官至左都督、副总兵,封南宁伯;毛里孩是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与另一首领孛来雄视中原,并屡犯塞下。成化二年(1466)攻扰固原、宁夏,入据河套地区。不久内部出现分裂,孛来杀其主马古可儿吉思,毛里孩又杀孛来,更立他可汗。后又杀所以可汗,遣使人贡,且屡扰延绥。 回族中的毛姓,始见于明代,据《明史·毛忠传》记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死;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死;父宝以骁勇充任总旗,至永昌百户。毛忠善骑射,常从成祖北征,宣德中出征边外,官指挥同知。正统十年(1445),以守边有功得到皇上赐姓毛,第二年晋升为指挥使,正统十三年赐名忠,后为甘肃左都督,封伏羌侯伯,成化四年(1468)战死于固原。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与甘肃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