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百家姓 来姓
来姓
姓氏起源
 来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在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龙口),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到了周灵王姬泄心六年(齐灵公姜环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于今山东黄县的莱国被齐灵公所彻灭,莱侯之子莱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和卓·和札赉的族人以及后裔子孙中,有取原部族汉语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的主源。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郡望堂号
 来姓郡望堂号

郡望

江都郡:即广陵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平阳郡:亦称临汾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大狐氏的郡望为①即今山西临汾。

洛 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堂号

江都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乐安堂:以望立堂。 

家乘谱牒
 来姓家乘谱牒

《萧山来氏家谱》(萧山市档案馆藏),自明朝永乐十三年至民国十一年,前后经过4次编纂而成。书中记载着来氏家族从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绪三十年 (1904年)间,受皇上封诰 101道,有386人官居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国古、近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献,对研究萧山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萧山来氏家谱》共59本,约230万字。总的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卷首目录》,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乐十三年三月张经、宣德六年五月陈仍颜、嘉靖七年二月广东按察副司使叶式、山东巡抚何鳌、六部官员来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录》共34篇,除序文14篇,还有《凡例》4篇,《宗谱田记》1篇,《会宗图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来莱辨》1篇,《西川宗系录》1篇,《续记后汉书远祖君叔公传》l篇,《续述始祖太守公遗诗》1篇,《新建祠堂碑记》1篇,《义田碑记》l篇,《康顺公四训八戒》l篇,《两山公会宗家训》1篇,《历世通族排行字数》l篇。

第二部分《萧山来氏家谱总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赠言》,卷六《诰敕》,卷七《庙图、墓图》,卷八《绅官录·瞿唐年谱》,卷九《义学田清册》、《新立谱田册》、《宗祠田册》、《春秋祭胙》,卷十《交盘册》,卷十一《节孝》。

《总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萧山来氏家谱》是前后经过四次编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学家来斯行纂述。内容有《家乘初稿目录》、《世系传》、《恩封传》、《贡士传》、《节烈传》、《叙传》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给事中来集之纂述,内容有《家乘二编目录》、《恩封传》、《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叙传》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来杰纂述,来嗣谷补述。内容是《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后期来鸿缙纂述。内容是《恩封传》、《贡士传》、《文学法》、《节烈传》、《方外传》等63篇。

《萧山来氏家谱》中卷五《赠言》篇,记录了辛弃疾、任庸相、魏骥、邱本高、何舜宾、韩守正、潘士藻、陶望龄、刘宗周、毛奇龄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

《萧山来氏家谱》卷八《绅官录》篇,记载了来氏从南宋至民国纪元,有举人45名、进士12名。来天球等进士官7名。知州县事64名。六部官员来集之等9名。来经济等按察使司6名。来三聘、来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来方炜等封赠、遗赠宣奉大夫、荣禄大夫、奉政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举制度,入选、食禄为绅官的有367人。故来氏历来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说法。

重修洛阳来氏家谱

这是继《萧山来氏家谱》后的另一部来氏家谱,是标明洛阳来氏为萧山来氏支属的明证。在这个家谱的序中开宗明义说道:

“洛阳来氏,祖籍浙江省萧山县。明仲后期迁入洛城。”

由此证明洛阳来氏与萧山来氏的一脉相承关系。至十六世来启勋,有续修家谱、有来启顺世系表,虽已有残缺,但尚可作依据,于是由后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并印制成册。 

迁徙分布
 来姓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中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中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宋朝时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厂(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

南宋时期

来氏从河南迁居萧山,来廷绍成为萧山来氏始祖。据《萧山来氏家谱》世系记载:

第一世:始祖廷绍,行美三,字继光,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历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进阶宣奉大夫。配杨氏。子三:师安、师厚、师周。宁宗嘉奉壬戌出知绍兴府事,道经萧山患病,寓祗园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岁,葬于湘湖方家坞。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师安,行会四,字仲仁,号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龙图公葬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夏孝乡 (今为长河镇)。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发、大亨、大伦、大瑶。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师安卒于理宗宝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岁,葬于萧山冠山陶家坞。进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鲁七,字惟守,号长河。生于宋理宗宝庆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贤,行荣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岁,葬于冠山西麓。内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贤,行荣二,字子孝,号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宾(正三)、尚友(正四)、正五。荣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岁,葬于冠山西麓。金华郡学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宾,行正三,字端夫,号恬齐,生于元成宗元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继王氏,子二:歆、韵。正三卒于元顺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岁,葬于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员五,字仲美,一字邦卫,号斌山,生于元仁宗皇庆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孙氏,生子一,思名;继王氏,子二:思义、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岁,葬于冠山南麓。赐进士山东利津县韩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号潭居,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闰七月二十七日。配孙氏,生子二:励、仪。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岁,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学训导李实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仪,行三,字宗表,号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陈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号间如,生于永乐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瓒、琏。卒于明正统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岁。

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氏始祖来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赴任途经萧山,病殁于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守墓在萧山湘湖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长河。次子师厚,去向无考。幼子师周,回河南。

师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来长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荣二。

荣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称“三支”。

来大振生荣一、荣二、荣七。荣七为塘上“一支”。

(“一支”,因荣三当兵。荣七入赘苏家谭)

来大圭生荣六、荣九,为高田沙“二支”。

荣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岩寺”后,创立了“西隐庵”(今称冠山寺)。

宋末,来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萧山已形成一个整体。

元朝时期

元末,来氏随着丁口的繁衍,宗族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进行了组合与分布。

第一阶段:

来正三生晨五、员五、员六。

员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义、思德。

来潭居生二子:长康顺字励,幼冠山字仪。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来氏“六方”(六支)和广世系”的创立。

1.“六支”(六房)

来康顺生三子:长口如、次恂、幼裕,称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来冠山生三子:长口如、次侃如、幼泰如,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广世系

自来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来氏均称“广世系”。

(1)分布在萧山境内蒋家山、陈家河、坟里陈、徐家阐、塘外、苏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广世系”。

(2)在战乱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称“广世系”。

来氏“六支”(六房)和“广世系”的创立,既是宗族传统的有效延续,又是这一传统与传统文化融会后的新事物。据有关史、地志载明:“冠山”在六朝时就是名山。但从传统的风水相术观念而论,来氏则称“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以相符应,并用来作人名,有“长河”、“冠山”其人。所以乡谚有“先有长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辈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长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为疑难之谜。运用“河”“山”这种传统取名方法,无不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之精华,表现了来氏为传承“还我河山”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表示来氏从南迁开创的未竟之业!来氏“六支”在萧山的分布现状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湾潭、河沿上、天官第、会宗堂、百仁堂、石厅(后墙门)、世科第、咸墅、花园周、浦沿的冠三村、闻堰的祥大房、潭头庄。

二支(二房):双庙、河兜里、河环庄(下庄里)、西兴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沟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当、老二墙门、腾蛟厅、起风厅、白虎(浒)弄、新当。

五支(五房):光裕堂、经魁墙门、老二墙门、阁才厅。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从来氏“六支”(六房)的创立与分布现状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运用沟、潭、池、河、墙、门、弄、厅、堂、房等支离错杂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连贯,象征了来氏聚族而居,同宗一体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他们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日益发展,尤其在明中叶以后,来氏已号称“两浙巨族”。每逢朝考,录取总额占全额六分之一,而有“无来不出榜”的传说。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村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拼写规则
姓氏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lái      
取名规则
 
  暂时没有 姓起名规则资料  
 
姓氏图腾

暂无数据

QQ头像
 
 
 
 
     
  QQ头像使用方法
把鼠标放到上面的一个QQ头像图片上,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把QQ头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点击QQ面板的“菜单”→“设置”→“个人设置”,这时就进入QQ的“个人设置”面板,然后在QQ头像右边点“更改”→选择“本地上传”→选择你刚保存的头像→最后点“确定”,这在你就拥有了超个性的QQ头像了,赶快试试吧。
只有QQ会员或QQ等级在16级以上的用户才可以使用QQ自定义头像!
 
 
其他

【家谱文献】

浙江萧山来氏族谱十七卷,(明)来端蒙纂修,稿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来氏家谱四十六卷,(清)来赞臣主修,来鸿瑨、来秉奎总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会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美国纽约市国立博物馆。注:该谱由来励始修於明永乐十三年。

浙江萧山来氏家谱五十九卷,(明)来斯行、张经、陈仍颜,(清)叶式、何鳌、来集之、来杰、来嗣谷、来鸿缙等编著,明朝永乐十三年~民国十一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档案馆。

浙江萧山来氏家乘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会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来氏族谱五十卷,首一卷,(民国)来杰总编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会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长河镇档案室(不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洛阳来氏重修家谱三十四卷,(清)来启勋续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阳市博物馆。

山东寿光来氏家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寿光县档案馆。

【字辈排行】

济南市西郊大饮马庄来氏一脉,有族谱记载的已有九世。为家族延续,行辈有序,且同莒县族谱保持一致,从第十世起,为顺、继、恒、恩、久、传、诗、圣、美、新、科、育、高、才、子、彦、建、洪、业、春、晖、敬、星、群,

一九九三年五月续定的勤、文、树、振、清、继、金、耀、昌、泽十字取消。望族人切记以上二十四字顺序,为子孙取名,以防伦乱之误。

安徽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来氏字辈:“天立金振永洪文继” ,天字辈之前的不详,继字辈之后的有个立字辈的私塾老先生曾经排过一次:“继启明升大兆”,但是未得到推广与应用,继“继字辈”之后已经有两代人了,取名都没有遵循辈份。

山东寿光来氏字辈:“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

河南南阳宛城区金华乡叶营村来氏字辈,喜同丛新克瑞章

河南洛阳来氏字辈:“宗景志朝大会启英华增福延庆克绍祖武尊师重道光耀家庭”。

洛阳来氏续写的字辈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

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才日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历史名人】

先秦

来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人。

来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人。

秦汉

来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被称为“大信士”与“大勇士”。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六世祖汉,有才力,武帝世,以光禄大夫副楼船将军杨仆,击破南越、朝鲜。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光武甚亲敬之,数共往来长安。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魏晋南北朝

来敏:(生卒年待考),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后也。著名三国蜀汉大臣,学识为时人所称,官典学校尉。父艳,为汉司空。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益州牧刘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曾言:“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以其为世家大族,清议误国,转调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与孟光俱以其耆宿学士见礼于世。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来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将领,为姜维参军。

来嶷,字德山,幼有奇节,兼资文武。既与皓义举,邵陵王承制,除步兵校尉、秦郡太守,封永宁县侯。及皓败,并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子法敏,逃免,仕陈为海陵令。隋朝大将、荣国公来护儿祖父。

隋唐五代

来护儿:(?-618年)南陈海陵县令来法敏之子,东汉中郎将来歙十八世孙。年幼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成人。读《诗经》,感叹书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感叹“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久事陇亩!”护儿长大后,将侯景之乱时杀害他伯父的陶武子杀死,首级祭于伯父墓前。后住在长江岸边的白土村。581年,贺若弼驻屯广陵,以来护儿为间谍,因功任大都督。588年,隋朝对陈征战,来护儿因功进位上开府。590年,高智慧乱起,来护儿跟随杨素到浙江攻打高智慧。高智慧沿岸布阵,绵延百里固守。来护儿率数百人敢死队上岸,直接袭击敌阵,击破之。高智慧出逃海上,来护儿追击到泉州。进位大将军、任泉州刺史。高智慧残党盛道延侵犯州境,来护儿进击大破之。跟从蒲山公李宽大破黟州、歙州的汪文进,进封柱国。603年,任瀛州刺史,赐爵位黄县公,受邑三千户,加上柱国,任右御卫将军。。隋炀帝继位后,来护儿再次被诏入朝,百姓闻后,依依不舍,致使来护儿多日未能境,前后上书挽留的人达数百人。隋炀帝对其说:“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北史·来护儿列传》)。除右骁卫大将军,不久迁左骁卫大将军。又改上柱国为光禄大夫,迁右翊卫大将军,进封荣国公,恩礼隆密,朝臣无比。610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跟从,赐织物千段、牛酒。来护儿参先祖之墓,与父老宴会,可谓衣锦还乡。数年后,转任右翊卫大将军。612年,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来护儿任平壤道行军总管,率楼船从东莱渡黄海,在浿水(今大同江)距平壤六十里之地登陆。击破高句丽王高元之弟高建率领的军队,逼近平壤城下。知道宇文述率领的隋军本队败北后,返军。613年,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来护儿率军再渡东莱,杨玄感在黎阳乱起,和宇文述回军讨伐。封荣国公,受邑二千户。614年,第三次远征高句丽,来护儿率军渡海,在辽东半岛毕奢城(卑沙城)登陆,击破高句丽军,斩首千人。高句丽王高元将隋朝叛臣斛斯政献于辽东城下,表示愿意降伏。炀帝准许,命来护儿返军。来护儿无视命令,想继续征战,但长史崔君肃反对,诸将也赞同返军,最后还是撤退。617年,进左翊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来护儿和炀帝一起被杀害。来护儿有子12人:长子来楷,因父军功,封为散骑郎、朝散大夫;五子来弘,进封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六子来整,有勇猛名,为武贲郎将、右光禄大夫;幼子来恒、来济在宇文化及之乱幸免于难,后来成为唐朝的宰相。

来整:(?—618)隋将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荣国公、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第六子。 骁勇善战,屡从征讨,所向皆捷。善抚军士,击民军多奏捷。诸敌作歌说: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来护儿封荣国公)第六郎。”位至左光禄大夫。江都之难,与来护儿同为宇文化及所杀。

来恒:(?—678年)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唐高宗年间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来恒祖籍南阳新野,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九世孙。高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父来护儿是隋朝忠臣,曾担任左骁卫大将军、左翊卫大将军、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封荣国公,恩礼隆密,朝臣无比。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弑隋炀帝。来护儿不屈于叛军,被宇文化及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来恒的大哥散骑郎、朝散大夫来楷,二哥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来弘,三哥武贲郎将、右光禄大夫来整。来恒和弟弟来济幸免于难。来济在唐朝曾担任,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封南阳县侯。来恒曾任河南道黜陟使,唐高宗仪凤元年至仪凤三年出任宰相。

来济:(610年-662年)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卒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年五十三岁。来恒之弟,来护儿之子。著名唐朝学者,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幼遭家难,流离艰险,而笃志好学,有文词。擢进士。贞观中,为通事舍人。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封南阳县侯。帝将以武氏为后,济疏谏,后衔之寻坐褚遂良事贬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不介胄而驰入,没于军。济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志》传于世。李世民作有《饯中书侍郎来济 》诗一首: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来曜:唐朝将军。邠州永寿(今陕西永寿西北)人。来瑱父。起于卒伍。开元十八年(730),拜鸿胪卿、同正员、安西副都护,持节碛西节度使,后为右领军大将军、内五十坊等使,曾率军讨伐十姓苏禄,名著西陲。宝应元年(762)赠太子太保。

来瑱:邠州(今陕西彬县)永寿人。唐朝名臣,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和观察使。自小重名望气节,慷慨有大志,以忠义闻名。唐玄宗朝武状元,天宝初年(742?~752?)“智谋果断、才堪统众”科及第。在平叛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封为颖国公。其父来曜官至右领大将军,太子太保。宦官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程元振与来瑱不和,当初来瑱镇守襄阳时,程元振曾求他办事,遭到拒绝。程元振怀恨在心,唆使王仲升诬其与贼通谋,广德元年(763年)正月,被流放播州(今贵州遵义),流放途中赐死于鄠县,籍没其家。来瑱冤死,藩镇无不痛恨元振。杜甫有诗曰:“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

来鹏,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后南归,中和中客死扬州。鹏诗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来鹏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

宋元

来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来子时:(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在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明清

来宗道:明朝政治人物,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字子繇,明浙江萧山人。 来宗道与黄立极是同年进士,累官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天启七年(1627),以本官兼内阁大学士,预机务。来宗道官礼部时,为阉党崔呈秀父请恤典,中有“在天之灵”语。崇祯元年,来宗道晋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28年五月初,李国普上疏乞归返乡后,大学士来宗道出任首辅。来宗道和魏党也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他为人圆滑,但在那非黑即白的时代,官场自然容他不得。在魏忠贤时代,他与另一位内阁大学士杨景辰出任过《三朝要典》的副总裁,而到崇祯帝要毁该书时,他也举双手赞成。他对东林一案的平反,态度不是很积极。他曾笑着对编修倪元璐说:“你这人也真是多事!按照成例,像你这样的翰林编修,只是香茗一杯而已。”意思是怪倪元璐为东林出头,是过于多事。因此当时朝野给了来宗道一“雅号”,称他是“清客宰相”。当时朝廷的气氛,自然容他不得。东林派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来宗道便与杨景辰一起,在六月被罢免,他出任首辅只有一个多月就被迫下野了。后来,阉党案定后,来宗道大学士和顾秉谦、冯铨、张瑞图三名大学士一起以交结近侍论徒三年赎为民者,其他以交结近侍论徒三年赎为民者共一百二十九人。据说,今天在杭州市钱江南岸、湘湖之滨的塘子堰村东井山坞,还有来宗道墓遗址。

来天球:(1458~1536),字伯韶,号两山,浙江萧山人。自幼好学不倦,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举人,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成进士,累官至陕西按察使,进阶资政大夫。处事尚实,弘治九年(1496年)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时,亲赴山西吕梁地区指挥黄河漕运。调任刑部广东司、江西司员外郎、山西佥事。在任期间,执法公正敢与宦官刘瑾相抗。但在陕西按察副使任上,曾带兵16000余,协同四川督抚洪钟,镇压义军,并生擒义军首领蓝五等18人。入川一个月,天球冲冒瘴气,致使手脚病痹,遂上书乞归。后筑室于吴越两山之间,额名“两山”,耕读终身。

来斯行:(1567~1634),字道之,号马湖,一号槎庵,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来宗道之弟。来斯行自幼聪明过人,5岁时,他的叔祖来两嵩出上联:“马尾千条线,”嘱他对下联。斯行略一思索,随口答道:“鸡冠一朵花。”两嵩听了十分高兴地说:“这孩子才思敏捷,志存高远,将来是我们来氏族中的大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次年成进士,一度宦海风顺,累官至福建右布政使。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来斯行以司马郎监军辽海,整饬津门(今天津)。这时,正逢白莲教起义,斯行与子燕禧发兵镇压,攻克山东邹、滕两县。燕禧还生擒白教首领徐鸿儒,献俘于阙下。主要著作有《经史典奥》和《槎庵小乘》。《经史典奥》67卷,是一部供人引用经史原文句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是编于经取《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周礼》,于史取《史记》、前后《汉书》,各摘其字句,标题于前,而以经史原文及注释列于后,盖以备词章采择之用。《槎庵小乘》41卷,系史料笔记。

来知德:(1525-1604),明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人,理学家,专研《易经》。 字矣鲜,别号瞿塘。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经集注》一书。万历三十年,被特授翰林院侍读。死后建来子嗣,皇帝御赐“崛起真儒”匾额,以褒其贤。

来燕禧:明万历年间贵州坐营游击将军、来斯行次子。

来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太医院医士,孝子。

来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来端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萧山来氏第十三代孙。

来复:(生卒年待考),字阳仲,号阳伯、耦园主人; 陕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诗人。

来集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名容,号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939年)南京国子监贡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任安庆府推官、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职。左良玉掳掠烧杀无辜时,正值任安庆府推官,曾前往劝阻。弘光朝、马士英欲招为门下,固辞不就。入清后隐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仍隐居不出。隐居时潜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称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较多,有《读易隅通》、《易图亲见》、《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诗全》、《南行偶笔》、《南行载笔》等。戏剧作品有杂剧《两纱》和《秋风三叠》等。

来鸿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清朝诗人。

近现代

来伟良:(1882~1968)男,字醉樵,萧山长河人,国民党中将。自幼就读私塾,后考入杭州府中学堂追求新知,因见清廷腐败,便萌发从军报国之心。1904年考入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又入浙江炮工学校工兵将校科。1909年,调升浙江陆军混成旅工程营右队队官(相当于连长),旋升该营管带(相当于营长)。是年秋季,参加辛亥革命,率领工程营士兵起义,光复杭州。1912年,调任浙江陆军步兵第四团团长,驻军抗、嘉、湖地区。是年参加讨伐袁世凯之役,出防安徽、广东一带,阻止皖省叛军侵浙。8月充浙江步兵第一旅旅长。1918年调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任厅长。 1926年冬响应北伐,率水警起义,与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作战,并会同国民革命东路军从闽入浙,光复温州、宁波。1929年1月,任南京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副科长。1929年4月,调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交通处少将副处长。1931年,任军政部交通机械厂少将厂长。1942年4月,在重庆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至年终限龄除役。1968年1月7日病故杭州。

来金章:(1890~1962) 别字印赤。浙江萧山长河镇人。长河来氏系浙江名门。江南陆军将弁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早 年参加护法、护国之役,任沪军第二团队长、参谋官,宁波善后绥靖处军务科长。1924年秋到广州,入黄埔军校任军械处少校军械官、中校副官。参加北伐战 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军械处副处长,参谋本部兵工署军械处长,后方勤务司令部江南总兵站少将主任。1939年10月授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回长河原籍。只任军事参 议院参议闲职。

来楚生:(1903—1975)男,祖籍浙江萧山,出生于湖北武昌,原名稷,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一技、木人、非叶、楚凫、怀旦等,晚处易字初生,亦作初升。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开创了一代印风。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西泠印社副社长,当代书画篆刻大家钱君陶先生曾云:“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虽二吴(按:指吴熙载、吴俊卿),亦当避舍,齐白石自谓变法,然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谓最恰当的评论。有《来楚生画集》、《来楚生法书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行世。

来光祖:(1913—1994)男,海军副参谋长。来光祖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郧西县,1936年经党组织介绍加入红一军团,后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参谋、通信主任、参谋主任、科长、参谋处长,军参谋长,华东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岸防炮兵部副部长、工程部副部长、东海舰队参谋长,海军副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广阳等多次战役、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出色指挥部队完成了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他自觉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提高机关部队的军政素质,为加强海军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来光祖同志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年代和和平环境的长期考验,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十年动乱中,他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工作勤奋;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不计名利,求真务实,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我军的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光祖同志因病于1994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来新夏:(1923—至今)男,浙江萧山人,出生于杭州,来裕恂之孙。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0年至今,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现为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来新夏被学界称誉为“纵横三学”著名学者。

来金烈:(公元1928~2006)男, 山西武乡人。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北大学校友总会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来汉宣(1928—2012),浙江萧山人。1941年进新昌中学读初中,1942年转学杭州。1947年杭州高级中学毕业,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大学组负责人,北京语言学院、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等职务。1994年退休后,担任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至1998年,任北京培黎职业大学校长至1999年。在北京市委大学部工作期间,积极倡导和组织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主要首创人。

来策义:(公元1953~今)男,陕西礼泉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少将军衔。1970年12月 青海省军区独立师三团一营一连战士。1976年4月 青海省军区独立师三团机炮连排长。1977年5月 青海省海西军分区司令部作训科参谋。1981年12月 兰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作战参谋。1986年11月 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第二秘书处副处长。1989年9月 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第二秘书处、第一秘书处处长。1993年7月 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10月 兰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2002年3月 陆军第四十七集团军参谋长。2008年2月 陆军第四十七集团军副军长。2008年3月 海军东海舰队代理副参谋长一年。2009年2月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2009年4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委员、常委。2009年6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来茂德:(公元1960~今)男,,浙江萧山人,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198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月参加工作,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博士,教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主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浙江省重点学科—病理学及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

来鲁华:(公元1964~今)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分子动态与稳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9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2年评为教授时才刚刚29岁,被称为中国最年轻女教授。1998-1999年期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伯克莱学者。曾任“九五”攀登项目-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化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之一,863生物领域生物信息主题专家组成员,973项目“基因功能预测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次,求是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励,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等。现担任国际计算生物学方面的知名杂志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的副主编(associated editor)、BMC Bioinformatics的编委及物理化学学报等一些国内杂志的编委。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来鲁华教授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模拟与蛋白质分子设计、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基于结构与生物网络的药物设计研究。

来辉武:(公元1951~今)男,出生于陕西周至尚村镇临桥村,中共党员,历任户县八中党支部委员、团委书记,中共户县县委办公室机要秘书、党支部委员,咸阳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秘书,中共户县县委工交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长、经济委员会党委副书记,1989年以后任中国咸阳保健品厂党支部书记,现任505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兼总裁,党的十五大代表候选人,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出席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暨优秀共产党员大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并出席科协六大会议等,陕西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连续三届任陕西省政协委员、九届常委。 

姓氏名人
来楚生,来恩鍚,来复,来焕文,来集之,来济,来吕禧,来敏
热门姓氏
搜索最多姓氏
  • 地球家园
  • 绕口令
  • 笑话
  • 猴年对联
  • 挽联
  • 饮食健康
  • 有关害怕的歇后语
  • 其他谚语
  • 鸟的歇后语
  • 爱情故事
  • 睡前故事
  • 虎年对联
  • 海洋技术
  • 儿童绕口令
  • 中国神话故事
  • 江西方言
  • 港澳台地区方言
  • 百家姓
  • 陕西方言
  • 带水歇后语
  • 综合笑话
  • 综合谜语
  • 惊悚鬼故事
  • 生活故事
  • 鸡年对联
  • 校园鬼故事
  • 推理故事
  • 英语笑话
  • 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