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百家姓 巴佳剌姓
巴佳剌姓
姓氏起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老满洲锡伯族巴佳剌氏族,属于以部族称谓为氏。巴佳剌氏,亦称巴佳尔氏,其源于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在契丹辽国时期属鞑靼部,元朝时期为克烈部众氏族之一,以部为氏,通古斯语为“Bajala”,汉意有二:一为“富有”,二为“皇帝卫士”。巴佳剌氏在辽国中期脱离大辽政权,迁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瑷珲),成为锡伯族中的成员。在金国后期,有女真族人引用其姓氏,满语为Bajara Hala或Pajala Hala,成为老满洲姓氏之一。锡伯族巴佳剌氏由于人数甚少,仅有四支家庭,因此在清朝时期的姓氏史册如《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氏族》、《黑龙江志稿·人物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史籍中皆无记载,成为一个脱谱姓氏,甚为可惜。

今天,老一辈的巴佳剌氏族人仍称“巴佳剌”,而年轻一代则大多冠汉姓为巴氏。 

迁徙分布

瑷珲城,为巴佳剌氏族人世居之地,黑龙江省北方门户,《中俄瑷珲条约》签订遗址,中国人民抗俄斗争的历史名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侵略者夷平此城,但幸存一座魁星阁,经重建巍峨耸立,雄伟壮观,现设为瑷珲历史陈列馆。最早的瑷珲城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明成祖朱棣为适应对元朝残余势力斗争的需要,在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下游,即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维笑勒伊村一带,建起了个瑷珲城。瑷珲的名字源于附近的瑷珲河。瑷珲又有“艾辉”、“爱乎”、“艾虎”、“艾浒”等多种称谓,皆为达斡尔语音译。翻译成汉语,就是“可畏”的意思。

到了清朝,瑷珲成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驻地。因地处江东,与内地的交往颇为不便。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同意将黑龙江将军驻地由江左岸迁往江右岸,即今天的瑷珲城的位置,重新建筑城寨,名字仍为瑷珲。这就是现在的瑷珲古城。瑷珲城,内环崇岭,外襟大江,为当时黑龙江沿岸最大的城镇。据《盛京通志》记载,新建的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是这样: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廓,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南临江,周围十里。”贯穿外城的南北大街是瑷珲新城的商业区。对于这条大街,俄国人马克在《黑龙江游记》中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我们走出要塞大门后,一条相当长而又宽阔的大街立刻展现在眼前,这条街与河岸平行延伸着,大街两旁有许多小巷和另外一些街道,几乎每栋房子临街的一面都是店铺,每个店铺都写有花花绿绿的汉文和满文招牌,而在木杆上还飘扬着用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形,三角旗和龙,所有这些,都使市街显得十分奇特。”新建的瑷珲城还同时建起了许多庙宇,如城隍庙、龙王庙、文庙、真武庙、关帝庙、大佛寺、魁星阁等。瑷珲城人杰地灵,先后出过九位将军。关于这九位将军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建瑷珲城时,有一位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江面笔直,艳阳下犹如宝镜熠熠放光,便告诉人们,瑷珲是块宝地,十里大江要出十位将军。但是,要镇住这里的风水必须修座塔。人们照风水先生的意见办了。不料,在挖塔基时,突然从地下飞出一只蝴蝶。风水先生闻讯后,便连声感叹:风水破了,出不了十位将军了,只能出九位将军。九位将军的石碑就竖在城南的松林里,每座石碑的碑文都用汉、满两种文字刻成。遗憾的是,这些极有价值的文物,都在动乱年月人为地毁掉了,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然而,最终毁坏瑷珲风水的不是那只蝴蝶,而是沙俄侵略者。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军从南、北、东三面夹攻瑷珲城,瑷珲军民在瑷珲副都统北路翼长凤翔的率领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抗击沙俄的壮丽篇章,最后因寡不敌众,城池失陷。沙俄侵略者将这座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付之一炬,幸存的只有一座魁星阁。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遣副都统姚富升接收瑷珲。姚富升到任后,遍访村民,赈济百姓,又赴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与沙俄交涉,终于迫使沙俄侵略军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5月撤出瑷珲。瑷珲收复后,姚富升亲率善后司旗各员进行勘查,在一片瓦砾上,重建瑷珲新城。瑷珲新城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座,南门外建一城隍庙,城内十字街中间建起钟楼一座,城内除衙署公所、城隍庙、文庙的学堂外,其余均为居民住宅。城东临江留马路街基,南北门外大街两旁均做交易区。据专家学者们考证,瑷珲魁星阁大约建于清朝光绪十八~二十六年间(公元1892~1900年)。在民国时期瑷珲县公署档案中的《中国地理大词典县邑调查表》对魁星阁是这样记述的:“城内东隅有魁星楼一座,高约三丈余,均为砖木砌成,上塑魁星像,登楼俯瞰城郭,历历在目。庚子之乱,全城尽被焚毁,惟此楼巍然独存,实可为古迹之一也。”魁星阁历来就是人们登高远望的最佳去处。登上阁顶,极目远眺,古城全貌、十里大江尽收眼底。然而,当看到江东大片沃土已不属于中华民族时,我们的心情可想而知。魁星阁也曾有过不准游人登高观赏的历史。民国二十二~二十八年间(公元1933~1939年),伪满混成第十五旅步兵第十八团在1944年伪满瑷珲守备队将魁星阁作为岗楼时,成为军事要地,游人当然是要避而远之的。瑷珲魁星阁从始建至今,百余年间,历尽沧桑,命运多舛。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侵略者将古城瑷珲付之一炬,整个城市变为废墟,魁星阁却奇迹般的得以幸存。

四十五年后的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苏联红军的炮火又正正当当的击中了它,致使阁顶塌陷。1950年,当地居民又将伤痕累累的魁星阁拆毁,材料取去盖民房,魁星阁只剩下了长条基石。到1975年6月人民政府动工修建瑷珲历史陈列馆时,才在原地竖起了“魁星楼遗址”的标牌。鉴于魁星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古迹,它不仅目睹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也记载了我国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此,原瑷珲县委、县政府于1980年作出复建魁星阁的决定,并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支持。同年7月,复建工程正式动工。施工图纸是根据当时任嫩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的陶茂璞同志珍藏的一副瑷珲魁星阁的老照片绘制的。复建工程历时三载。1983年7月16日,中共黑河市委、市政府为落成的魁星阁举行典礼仪式。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为魁星阁题写了“魁星阁”三字匾额。一年之后,来自逊克的个体雕塑家王卫德为魁星阁雕塑了栩栩如生的魁星像,为魁星阁复建工程划上了一个句号。复建后的魁星阁高十六米,底边各为八米。建筑古朴浑厚,气势宏伟。2002年下半年,由于魁星阁与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不协调,又进行了重新改建。瑷珲古城的变迁史在时时警示着所有中国人:落后必然挨打,富强才能保国! 

热门姓氏
搜索最多姓氏
  • 经典对联
  • 爱情笑话
  • 电脑笑话
  • 交通笑话
  • 探险故事
  • 天文
  • 创业故事
  • 搞笑图片
  • 广东方言
  • 搞笑动态图
  • 组词造句
  • 歇后语
  • 整人笑话
  • 特产养殖
  • 江苏方言
  • 香港方言
  • 格言对联
  • 儿童歇后语
  • 成人笑话
  • 天气谚语
  • 错别字
  • 民间笑话
  • 玄幻故事
  • 网络笑话
  • 顺口溜
  • 青海方言
  • 生活
  • 经营笑话
  • 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