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百家姓 耷姓
耷姓
姓氏起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上卿公孙侨,属于以居邑名称爲氏。

着名的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氏姓》中记载:“耷氏,新郑人。杨耷邨在县西二十五里邢山东。”

应劭所指的“县”就是两汉时期的古密县,历史非常悠久,古爲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分爲郐国和郑国之地,战国时期先后属于韩国和秦国,从郑国起到秦国灭亡,期间其地称新密邑,西汉初期始称密县、密州。古代的密县邢山杨耷邨,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十七公里处的陉山八千乡一带,陉山山顶今仍存有郑国大夫子産的墓冢。在两汉时期和晋朝,陉山、具茨山一带皆属密县,至隋、唐两朝时属新郑县。

耷氏,爲春秋晚期郑国上卿子産的后裔,世居于邢山脚下东北一带。

子産,就是公孙侨,公元前?~前522年,字子産,今河南新郑人,着名的郑国政治家和思想家。

公孙侨是郑穆公姬兰之孙,在周简王姬夷十八年(郑简公姬嘉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出任郑国上卿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他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之后铸刑书于鼎,爲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公孙侨坚持保留“乡校”、例行听取“国人”意见,由于他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公孙侨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爲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公孙侨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公孙侨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

公孙侨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爲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爲大夫加以安抚。

公孙侨被孔子称爲“仁人”、“惠人”,是士大夫景仰的人物,但他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勐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公孙侨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

公孙侨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他曾指出:“衆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

在史籍《左传》中评价公孙侨:“爲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叁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公孙侨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初期儒家思想,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在公孙侨执政之初,许多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爲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着,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周景王姬贵二十叁年(郑定公姬甯八年,公元前522年),公孙侨逝世。在史籍《贾氏说林》中记载:“子産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然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邢山,爲公孙侨的父亲公子发的故封邑。

传说,当时有不计其数的国人都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公孙侨的儿子公孙国参,以使其能有葬父之资,但公孙国参推辞不受,闭门以谢,人们就干脆将钱财丢在他家门前之后离去,这种馈赠的钱财,在春秋时期就称作“耷礼”。邢山耷地,即公孙侨一支守墓后裔所居之地,取其历史事件爲姓氏,称耷氏,读音作dòu(ㄉㄡˋ)。因其地遍长杨树,后称杨耷邨。

到东汉末期,应劭在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出任泰山郡太守时经过邢山,当时他记录道:“吾往爲台郎,尝以公事使过密县之邢山。山上有冢,问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或云子産之冢也。遂率从者祭而观焉,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邢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考古证实,其冢确爲子産之冢。 

郡望堂号

郡望:

新郑:新郑地区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爲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爲郐国。周幽王十二年(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爲郑,历叁百九十五年,称郑。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在新郑立都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韩国人都郑后在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新郑(以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爲新郑县)、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县爲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复改左亭县爲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叁国时期,河南属曹魏政权,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26年),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时期苑陵县改属荥州。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新郑县爲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时期新郑县属郑州。宋朝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国时期,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

元朝时期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明朝初期,新郑县属钧州,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清朝初期,新郑属钧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清雍正十叁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爲府,新郑改属许州府。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又属开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叁年(公元1915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爲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塬新郑县的行政区划爲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拼写规则

[耷,讀音作dòu(ㄉㄡˋ),不可讀作dā(ㄉㄚ)]

姓氏名人
耷然
热门姓氏
搜索最多姓氏
  • 经典对联
  • 爱情笑话
  • 电脑笑话
  • 交通笑话
  • 探险故事
  • 天文
  • 创业故事
  • 搞笑图片
  • 广东方言
  • 搞笑动态图
  • 组词造句
  • 歇后语
  • 整人笑话
  • 特产养殖
  • 江苏方言
  • 香港方言
  • 格言对联
  • 儿童歇后语
  • 成人笑话
  • 天气谚语
  • 错别字
  • 民间笑话
  • 玄幻故事
  • 网络笑话
  • 顺口溜
  • 青海方言
  • 生活
  • 经营笑话
  • 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