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姓来源 |
宣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其支氏子孙有以“宣”为氏者。 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宋国君主名力,在位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其后亦有宣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侨如之后。侨如谥“宣伯”,其支孙以谥为氏。 |
宣姓来源 |
宣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其支氏子孙有以“宣”为氏者。 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宋国君主名力,在位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其后亦有宣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侨如之后。侨如谥“宣伯”,其支孙以谥为氏。 |
宣姓郡望堂号 |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
宣姓家乘谱牒 |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民国)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清)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清)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清)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无为县濡湏宣氏宗谱,(清)宣祝三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鰲桂堂署字号木刻活字印本,到2015年3月止仅存八册,卷二与卷三各一册,卷四、五、七各二册。 |
宣姓迁徙分布 |
迁徙分布 陕西省咸阳、户县一带,河南省濮阳县、滑县一带。 |
姓氏 | 大陆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宣 | xuān | Hsuan | Suen | Sun |
宣-Xuan-最好不用声母是j.q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x声母.uan韵母或阴平调的字。-最好不全用宝盖偏旁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宣"字的"宣传"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您的姓氏笔画为9 画。 | ||
![]() ![]() ![]() |
||
QQ头像使用方法 把鼠标放到上面的一个QQ头像图片上,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把QQ头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点击QQ面板的“菜单”→“设置”→“个人设置”,这时就进入QQ的“个人设置”面板,然后在QQ头像右边点“更改”→选择“本地上传”→选择你刚保存的头像→最后点“确定”,这在你就拥有了超个性的QQ头像了,赶快试试吧。 只有QQ会员或QQ等级在16级以上的用户才可以使用QQ自定义头像! |
||
字辈排行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洪武移民后宣坝7~14世“承士大正志光宗式”,15~44世“锡之恒善以守帮国永保其昌乃为有庆继世滋荣孝友同敦百川归一克蕃”;“仁义礼智信传家正典长孝贤登世德绍记永芬芳”。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著荣光 可以定家邦 裕后承前业 永远锡祯祥”。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