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来源 |
师姓起源 师(Shī 师)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产生于远古时期,得姓始祖为轩辕黄帝的大臣、中华民族第一位乐神宗祖师延,起源地在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师姓还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据专家研究,师姓源出包括8个方面: 源流一——以官名为氏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称师。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源流二——以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擅长乐技的人皆被称为师。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郑国师悝(shikui)、师触、师躅、师惠、师叔,卫国师涓等等,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在这些精于乐技的乐师们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职业技能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祭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期,人类盲蒙恐惧于自然现象,因此有专职负责祭祀日、月、天、地、风、雨、雷、电、水、云的祭师,分别称作日师、月师、天师、地师、风师、雨师、雷师、电师、水师、云师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时期皆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源流四——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清朝以后,蒙古人姓巴克西纳尔氏、巴戈西纳儿氏,改汉姓均为师。今蒙古族、满族均有师姓。其一,源于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称泰赤兀氏、岱齐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历经蒙古汗国、元朝、明朝,至明朝中叶以后聚集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从事游牧、农耕作业,在明朝时期即开始冠汉姓为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称泰赤兀氏、岱齐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据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察剌陔领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为泰亦赤兀惕氏矣。” 其二,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于姬姓 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师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师君,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侍卫统领官职称谓,这里的“师”是武装护卫之意,司职为守卫君王正宫以及相关事宜,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左,为古代王朝武将站班的位置。近来人们在甘肃汉墓中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在师氏、师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源于国名 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姑师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姑师国,亦称车师国,是秦、汉朝时期西域地区的古国名称,当时与楼兰国同样著名,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其国民的民族成分与匈奴民族相近。 源流七——他姓改姓 师姓的血脉相对比较复杂,他姓因种种原因改为师姓的情况有三种: 一是金代有尚书右承相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书右承相师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人,为人轻财尚义,经历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颜景)五年(1200年)考取词赋进士,初补尚书省令史,适宣宗南迁,留平章完颜承晖守燕都。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为“师”姓。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镇柿庄村村南分布着九座古墓,这组墓东南处有一通立石于元朝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师氏族谱记》石碑。《师氏族谱记》称避忌改“尹”姓为“师”姓。第二号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书有“尹纪”二字。 三是宋朝时陕西省清涧县“杨”姓易姓为师。据《延安府志》、《绥德县志》、《清涧县志》记载:“安,原为杨氏,乃汉代关西夫子杨震之后裔,做官至陕北后定居清涧。据传安,原为北宋之老师官,群众尊称杨老师,或简称老师。宋室南迁,金朝统治华北,杨氏另一支随宋室南度,后安之次子,伟在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将。追赠杨安时,虑其金宋两朝关系,恐有牵连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师之尊称而易姓为师,清涧师族自此而始发,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间,清涧县师姓重建家谱时,考得师安墓内之墓志仍记为杨安。北门河对面旧有“关中师帅”之石牌楼,即师伟之官志;金朝追封师安为忠训郎后改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孙六人有四孙正、雄、民、旌,均授于宣节郎、太尉、校尉等职,均因师伟之军功官职而封。《清涧县志》、《师氏族谱》中均载明官职朝代等。据,《渭南县志》载:“弘农杨氏震,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后裔除居弘农外,散居种多,有居琅琊者(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有居丹阳者(今陕西宜川一代),居丹阳后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带而易姓矣”。《清涧县志》、《师氏族谱》记载,“清涧师氏是一巨族,人口兴旺,繁衍昌盛,古有‘师一千,惠八百’之称”,后逐步又迁于陕北各县,关中韩城、华阴、富平、铜川、眉县、武功及宁夏、甘肃、山西、山东等地。定居清涧者,现涉及11个乡镇30多个村;其后裔更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彪炳千秋,布及全国各地,走上各个阶层;高级官员、文坛星秀、科技人物、企业家数不胜数;出国留学、海外创业者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民族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