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负责医务的臣子岐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岐伯,两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记述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著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在史籍《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日奄昧,故论其书以序。”在史籍《晋书·皇甫谧传》中记载了皇甫谧一句话,他说:“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
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也记载: “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根据这些史载判断:上古时期确有岐伯其人。岐伯与黄帝是同时代人,为黄帝的大臣,他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尝味百草,主管医药,掌握经方,擅长外科,能做剖腹手术,在他主管医学期间,出了《本草》、《素问》等书籍。岐伯还博学多才,又通晓音律,创造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用以弘扬黄帝的武德。相传,岐伯曾帮助黄帝打败了炎帝、消灭了蚩尤,使黄帝一族定居中原,成为华夏族的主体 如今,世人皆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者,岐伯;黄者,黄帝,中医取二者名字的首字,一直为中医学的代名词。黄帝是帝王,岐伯不过是个主管医学的大臣,那么,人们又怎么会把他们连在一起,并且用他们二人的联名以代称中医学呢?这是因为,黄帝与歧伯等人以问答的形式,著作了医书《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书之先河。
在《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中,对脉理、经络、人体解剖、针灸、中药方剂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奠基了中医学的基础,其流传后世,被后世学医的人奉为经典,千百年来使百姓受益。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高士宗在典籍《黄帝素问直解》中谈到:“黄帝素问九卷,计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访诸岐伯阐明医道;此下七篇(著至教论、不从容、疏五过、征四失、阴阳类、方盛衰、解精微),则召雷公而证明其道也。”在北宋时期,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诏校医书,他们在典籍《黄帝内经序》中说: “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论,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褚征在《褚氏遗书》中说得更为明白:“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不仅如此,在史籍《前汉书·艺文志》中还记载了《黄帝歧伯按摩》十卷。这都说明,黄帝与歧伯二人在医学方面的合作是十分密切的,范围是广泛的。
在岐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岐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岐氏正宗。
第二个源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故都歧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商朝末期,诸侯国周的故都在周原西岐(今陕西宝鸡岐山凤鸣镇)北部,凤凰山(岐山)以南的区域内,被典籍《诗经》称为“周原妩妩”,至今还流传着“凤鸣岐山”的传说,是周王朝的发源地。
周武王姬发出兵征伐商纣王后,周文王姬昌有子孙留居于西岐,其中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岐氏,是为周族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