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姓来源 |
奥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秘书监,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东观汉记》记载:“桓帝时,初置秘书监,宜掌秘奥。” 东汉第十位皇帝汉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147~167年在位)是汉章帝的曾孙,在位二十一年。在他执政时期,不满于外戚梁冀专权,因此设置了秘书监,负责掌管刘汉王朝自己的机密。 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五人寻机灭了梁冀,单超等五人同日被封侯,称之为“五侯”。谁知这“五侯”比外戚更加腐朽,他们对百姓们勒索抢劫,使得民不聊生,四处怨声载道,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更加衰弱。 在汉桓帝统治后期,一批太学生看到朝政腐败,便要求朝廷消灭宦官,改革政治。宦官们气急败坏,在汉桓帝延熹十年(公元166年)与正直的京畿都隶李膺发生激烈冲突。汉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替李膺请愿的太学生二百余人,并在朝廷内外大肆搜捕相关人员,秘书监在其中发挥了特务机关的作用。后来在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的强烈反对下,汉桓帝才释放了太学生,但李膺仍被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史称“党锢之祸”。这次“党锢之祸”,说明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掌秘奥,就是秘书监的首领,为汉桓帝的心腹亲信担任。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秘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古匈奴奥达王,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续通志·氏族略》记载:“匈奴有奥达王,奥氏出此。”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东胡库莫奚族部族奥里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觽》记载:奥里为夷姓,属库莫奚族部族老姓。 “库莫奚族”一词,是鲜卑语音译,为今天蒙古语“沙”、“沙粒”、“沙漠”的意思。从含义揣测,这一民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到了隋朝时期,称呼上省去了“库莫”,单称为“奚族”,此后“奚族”就成了库莫奚族的统称。 奥里,在唐朝时期为库莫奚族五部之一奥失部的古老姓氏,是五部首领世袭王族姓氏之一。该部在五代时期为粤质部,而到了辽国统治时期被契丹族征服,变为奥里部。后逐渐汉化,演变为单字汉姓奥氏、奚氏、粤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古肃慎族奥敦(奥屯)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中原鄂通氏又作“鄂屯”,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为“强盛”,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旧姓为“奥屯”、“奥敦”。 史籍《金史·奥敦丑和尚传》中记载: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农历7月,元兵攻打代州(今山西代县),奥敦丑和尚当时为金国代州的经略使,率军民守城御战。 奥敦氏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后多改为汉字单姓为曹氏、鄂氏,少部分为奥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代蒙古族部落形式描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奥鲁,夷姓,元有奥鲁赤。” “奥鲁”,是蒙古语auruq的音译,在明朝时期汉译为“老小营”,原专指征戍军人的家属、辎重所在,如同现代的后勤系统。大蒙古汗国时期,男丁充军出征,其家属和童仆按千户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经营畜群和其它产业,以供应前方,这种组织形式就称为“奥鲁”。后将管理这些后勤系统的官职称谓衍伸为姓氏,称奥鲁氏。 成吉思汗西征时,以中军的后方为大奥鲁,委派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留守。蒙古灭金国以后,在江淮以北逐渐形成具有汉地特点的奥鲁制度。军户都归各路奥鲁官府管领,凡签发丁壮,替换老弱,供应军需,赡养征戍军人老小,处理军户间的民事纠纷等等,都由奥鲁官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路府州县管辖。各路奥鲁官府自成系统,受中央枢密院节制。 元朝时期的奥鲁官,常常贪污受贿,放富差贫,压榨贫苦军户。元朝政府鉴于汉军奥鲁官府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颇多障碍,在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以后,逐步改由地方路府州县长官兼领诸军奥鲁,管理军户。然而,元朝统治者基于其一贯推行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在蒙古军和色目军中仍保持单独的奥鲁赤(auruqi),即奥鲁官,并往往有世袭状况。 到了元朝末年,官军腐朽衰败,元朝政府愈来愈依靠地方地主武装来镇压烽火云起的农民起义,奥鲁制也走向崩溃。但由奥鲁官职演变的姓氏,仍然保留了下来。 奥鲁氏后来大多汉化改姓为奥氏,少部分改为鲁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