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大就得有点深度
老大也有装的时候。
曹操拿下荆州以后,最大的对手便是孙权了。当然,刘备也算是,但其新败,退于夏口一隅,一时难成气候。对于这一点,孙权心知肚明,“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是的,刘备败了,就只好收拾他了。不过,曹操也不傻,在收拾孙权之前,先得利用他。他写信给孙权,大意是“孤承帝命,奉词伐罪,刘琮束手,荆襄之民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既有示好,也不忘恐吓。这样一来,问题摆在孙权面前了:是打还是降呢?
张昭首先把持不住。孙策临死之前,曾遗命于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于是,力主投降。理由是,“东吴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不如纳降”。然后,还煞有介事地拿老百姓说事,说这样可以使生灵不受涂炭,江南六郡可保矣。
张昭一番话后,你道老大孙权什么反应,五个字:权低头不语。老大不说话,往往最可怕。如果你以为领导真没主意了,那你就错了。
倒是鲁肃一片赤诚,私底下,力劝主公不能降。鲁肃有啥说啥,为孙权分析其中利害:众人降操,累官不失州郡;将军降操,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一句话,别人降了,还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若主公降了,就什么也不是了。
这时候,老大才说了句实话:“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孙权知道,唯在危难之际,才能认清身边的人。
接下来,问计于诸葛亮,孙权交了心底: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说完之后,又道出四字:“吾计决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早就下定决心跟曹操干一场了——这才是隐藏在老大心底的全部。
后来,张昭听说孙权欲兴兵,唯恐中了诸葛亮之计,按捺不住,又一番苦言相劝。另一位文臣顾雍,也在一旁敲边鼓。孙权对此,只是低头不语。老大又在玩深沉。
孙权心里有底也是对的。他有一班欲降的文臣,还有一班敢死的武将。尤其以程普、黄盖、韩当为首,忠心耿耿,死心塌地,都是“吾头可断,誓不降曹”之辈。更重要的是,他有另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周瑜。
这位老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把手。论深度,他比老大孙权毫不逊色。他刚回到柴桑,张昭一帮人就来劝降,你听周瑜怎么说:“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请回,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议。”程普等人来了,又是劝打,周瑜还是那套:“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将军等请回。瑜见主公,自有定议”。后诸葛瑾等人来,有劝降的,有劝打的,周瑜全是类似的回复。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玩周旋的一套,谁也比不了这位老兄。而当这帮人走之后,他真正的反应是:瑜冷笑不止。
这番冷笑,不可谓不意味深长。对于这件事,周瑜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在诸葛亮那里,他说了实话:“吾承伯符(孙策)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一场孙权和周瑜的双簧戏便开演。周瑜入见后,直截了当问主公如何应对曹操一事。孙权煞有介事,取曹操书信给周瑜看。瑜看毕,笑曰:“老贼以我江东无人,敢如此相侮耶!”权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与众文武商议否?”权曰:“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瑜曰:“谁劝主公降?”权曰:“张子布(张昭)等皆主其意。”瑜即问张昭,张昭傻了吧唧,又把前番言论重复了一遍。话刚说完,周瑜突然变了脸色:“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然后,即刻请战,向孙权表达了破操的信心和决心。你看孙权怎么说,“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说完,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随即将剑赐周瑜,封瑜为大都督,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这是一出深度双簧啊!戏演到这里,才算真正到了高潮。想必张昭等一帮人一定看呆了,也看傻了。这叫什么?这叫大敌当前,先分出阵营,然后统一思想。
读三国,每每读到将孙权写得优柔寡断处,我喜欢轻轻跳过去。然后模仿周瑜,也冷笑一声。孙策临死之前,取印绶给孙权,嘱咐了他一句话: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也许,从那一刻起,孙权就知道,成大业者,除了能任贤、懂谋划和有眼光之外,还必须有做老大的深度。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