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故事会 智慧故事 励志故事 寻找“黄阁部”

寻找“黄阁部”

“黄阁部”即黄道周(1585——1646年),我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今年是他诞辰四百三十周年,也是我的先祖响应他的号召起兵勤王三百七十周年。我是如何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笔者从小热爱史地、文学,首先是在《明史》中认识他。一句“福建漳浦人”,让我想到了漳州府,漳州府漳浦县。而我的家乡漳平那时也是属于漳州府的,是漳州府漳平县。漳浦县和漳平县同属漳州府管辖,作为漳浦县的名人,黄道周应该是知道有个漳平县的吧?我从一九九五年新编的《漳平县志》中发现了有位叫陈六韐的历史名人,他的文章和书法,曾经被黄道周大加赞赏过。陈六韐是漳平县人,由此印证了,黄道周必定知道有个漳平县。

那么,我的祖先与他相识吗?或者,我的祖先与陈六韐有过交集吗?好在我自幼喜欢谱牒,小学时就自编家谱,初中时参加过编纂《漳平市刘氏族谱》。进而对耆宿们提到的“老祖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记得是高一下学期的一天,一次偶遇,有幸拜读了宗族首部族谱《刘万春六房开族谱》的复印件,虽说是复印件,却是清朝年间的版本,族谱编纂于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而这个抄本是经清朝雍正年间和清朝咸丰年间重修的,在光绪年间重抄。在这部古谱中,竟然发现到一条重要史料,我的先祖海若公,乳名二婴,官名角斌,号孩若,又号海若。曾任江西广信府推官,后来奉黄阁部之命起兵勤王,连升三级,被赐封为招讨使,负责广东诸路兵马的联络工作。这当中的“黄阁部”会不会就是黄道周呢?我再次遍查各个版本的漳平县志。此次从姓氏和官名进行查找。从中初定,在同一时期,漳平却是没有一位黄姓人氏担任过内阁大学士。再对漳州府范围进行查找,除了黄道周在南明时担任过武英殿大学士,别无他人。由此可知,“黄阁部”就是黄道周。我的祖先是响应他的号召起兵勤王,建功立业的。他的仕宦时代应是南明隆武政权。我又从江西省和广信府以及广信府治所在地今天的上饶去寻找,遍翻地方志史料,却没有发现到广信府推官刘角斌或是刘二婴、刘孩若、刘海若的蛛丝马迹的记载。要知道南明是不被清朝所承认的政权,南明政权的官员在清朝看来都是伪官,不被承认也就不去记载了。看来,刘角斌确实是南明隆武政权的官员。

其一、他经历过明清鼎革的历史时期,由于黄道周和郑成功的抗清,清朝在福建的统治是断断续续。先是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也就是清朝顺治三年,郑芝龙降清,清军入闽,继而南明隆武政权覆灭。而后,郑成功竖起抗清大旗,坚持十余年,其子郑经在台湾统治期间也经常进军福建老家,最终在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挥师东进灭亡明郑政权。

其二、他的兄长曾任南明官员,并起兵勤王由此连升三级,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刘大夏已经二十岁,是个成年人了。

看来,刘家是屡受明朝恩泽。刘大夏记述其胞兄事迹,应是真实的。由于族谱经历过两次重修,现在已无从找到刘大夏当年的编纂的版本。但是两次重修的时间,与首次编纂的版本时间相隔不远,最后一次重修的时间,也就相距一百八十多年,也就是大约六代人的时间。

我想从族谱中遍寻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希望从只言片语中去找寻其中的吉光片羽。首先,想到了母亲的祖先荆辉公,那是我和几位舅表兄妹在玩耍中,来到外公的祖厝金勾堂。好古的我,注意到一个两个地方,一个是正厅右墙上写着几个毛笔大字“都使司佥事荆辉公刘廷璞”,另一个地方就是祠堂供奉的开基始祖荆辉公夫妇的考妣神主牌位。上面刻着荆辉公及其配偶的姓氏。当时关于这一发现,欣喜若狂的我,赶忙回到外公家,先是告诉了做客的母亲,再请教了外祖父。不料,都没有给到我想要的仕宦朝代和具体官名两个答案。回到城里家中,赶到新华书店,遍寻匮乏的史料,正好新华书店有本《明史》,当中有招讨司和府推官的记载,再参考了好不容易到了一本《中国历代官制》一书,得知其应为明朝官员。再从漳平县政协文史资料中发现了郑超麟的一篇文章,关于徐霞客来漳平的游历史料的发现,从中提到了徐霞客的族叔徐日升曾任明朝崇祯年间的漳州府推官,徐霞客就是应其之邀,两次游历漳州的。途中沿着九龙江,经过了漳平。通过检索和推算,荆辉公就是海若公的堂叔,他是海若公的二叔祖父栖竹公刘一鸾的第六个儿子,海若公的五叔祖仁芳公刘一晋江县学庠生,得知,刘一录应是经营山货发家,按照“山里人喜欢看海,海边人喜欢看山”的道理,刘一录应是在泉州经商发家的。刘一录在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去世,由此得知其被封为内阁中书舍人和请为冠带乡宾都是在南明隆武年间。

根据郑超麟(1901-1998年)先生晚年撰写的回忆录,由漳平县政协编辑而成的《髫龄杂忆》的记载,近代的漳平有四大宗族和四小宗族。“坂尾刘家”就是四大宗族之一,清末最后一位举人、曾任民国国会众议员的刘万里就出自“坂尾刘家”,曾任族长。刘一录五兄弟的父亲碧涯公刘光侯,字明昌,就是“坂尾刘家”的开基始祖,从漳平县永福里留田社顿村(今漳平市永福镇同春村)迁徙到此。他与明朝进士蒋时馨年龄相仿,在蒋时馨被万历皇帝罢官后,为其接风洗尘并挽留其定居坂尾。

刘一鸾过世于1646年正月。那时正好是南明隆武二年。族谱编纂于清朝,自然按照清朝的规定,书写清朝年号,记述为顺治三年。南明隆武政权灭亡于1646年农历八月,从那时开始,清军才进军福建,继而陆续占领各县进行统治。由此可知,刘一鸾去世的时候实际上仍然在南明隆武政权的统治时期。刘庆登在明朝崇祯年间曾考中漳州府学生员,应是先通过他,其父得以被封为父子同职的。果然,在族谱中得到了印证。刘一录是著名的漳商,谱称“富甲三县”,根据其长子刘廷霄在崇祯年间考中的晋江县学庠生可知其曾经商泉州,并发家致富称为当地巨商。

“坂尾刘家”和“丁坂刘家”都出自“万春刘家”,那么万春刘家是怎么来的呢?其中有和故事呢?原来,万春刘家本姓留,留姓是我国较为罕见的姓氏之一,福建的留姓部分改为刘姓,由此人丁更少。福建的留姓多祖溯五代十国的晋江王留从效,而漳州的留姓大多以曾任漳州刺史的留从效兄长留从愿为祖先。“万春刘家”也不例外。根据漳平永福的地名,可以得知其发展演变。永福的老地名“留田”和“留柄”历史上为留姓聚落。因其发展而冠以族姓。再结合永福原为百家畲洞所在地,漳平简称菁城,漳平多有“畲”、“寮”、等畲家印记的地名。可以得知留家先是被畲家涵化,留柄的开基始祖留旭,在其去世后,就是按照畲家习俗,取以郎名,名叙第九,称为“九郎”。即留九郎,也就是刘九郎。其妻高三姐,也是数字名称。参考漳平各姓氏宋元明初男女祖宗都广泛存在着郎名和娘名。他们夫妇二人游猎到一块群山环绕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己经发展,形成聚落,就是日后的永福里留柄社留柄乡下留柄。传到留九郎的孙子留乾敏、留乾效两兄弟,在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参加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畲人民族大起义百家畲洞起义,为避免牵连,其子由此将祖姓“留”改为“刘”。留乾敏的孙子悫轩公刘鸟,字舜仁,就是“万春刘家”的开基始祖。

悫轩公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只得跟随其姐来到童养媳的婆家永福高洋,由其姐夫许法隆一家抚养。许法隆就是畲家的“法名”,即具有法术之人才能拥有的。所谓的法术,应为“师公”。在瑶族、畲族、壮族都有体现,堪称该文化的“活化石”。由于曾受畲人涵化,悫轩公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躲避徭役逃往他乡,以货郎担为生,最后被其母亲族人看中选为上门女婿,一家三口定居在顿村。悫轩公夫妇四十年间生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次子南田公刘璋,字文贤,是刘家的族长,从正德年间起就应承徭役,进贡家酿蜂蜜,就是族谱中的大二房始祖。南田公的四弟,就是大四房的始祖,其后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四大宗族之一的“丁坂刘家”。“丁坂刘家”的开基始祖子尚公刘有定曾经在明朝崇祯年间参加了宗族斗争,并代表刘氏家族前往福建省城福州递状子的。他在清朝顺治年间,给被郑成功围困的漳州府城清军运粮,而被清政府嘉奖,由此发家。并从此离开永福顿村,前往城郊居仁里丁坂乡居住的。因为当时的刘氏家族大都参加了明清之交的抗清斗争。

外公和外婆曾经告诉我荆辉公开基史话。说是没有做官后,一路迁徙,途中捡了三个乞丐婆为妻,生下三个儿子。外婆的继父就是荆辉公的二房长孙刘秋金,外公与刘秋金是同祖父堂兄弟,外公最小。后来,刘秋金因为丧子之痛,自甘堕落,沉迷于赌博,先是卖女,再是卖自己顶替债主的壮丁名额,当了国军。追随蒋介石溃逃到台湾,驻守金门期间,两次泅水想逃回大陆。可惜被台湾妻子告发,被抓了回去,严加看管。直至一九九四年,病逝台东绿岛,享年八十二岁。由于台湾妻女反对,终生未能踏上返乡之路。刘秋金去台后,外公做了其大堂嫂的上门女婿,娶了我外婆。由此继承了二房长孙的家业。由于荆辉公的长子繁衍数代后,因为没有子嗣而绝后。二房成为了荆辉公的大房。

我也试图从荆辉公的袍泽刘角斌和刘庆登寻找其后裔,并从其口述中填补历史的空白。不料,刘庆登传到曾孙,因为无子嗣也绝了后。刘角斌倒是留下后裔,繁衍子孙,但也大多数典忘祖,不能言及祖公事了。从同族叔公的笔记本得知,刘角斌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和曹操同岁,享年六十六岁。其妻邓氏,比刘角斌年长一岁,却享年八十六岁,在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刘角斌的墓葬至今仍如族谱所载保留在其祖父开基的乡村漳平县居仁里华寮社华寮乡即漳平市芦芝镇华寮行政村华寮自然村华寮尾。由于族谱编纂于清朝时期,生卒年月均冠以清朝纪年,没有从人物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刘角斌夫妇当以南明纪年终老于世的。谱载,刘角斌和刘廷璞、刘庆登一样,称为逸民,也就是为民族大义,隐居而终。

而“坂尾刘家”和黄道周的文友陈六韐有无关系呢?我从《刘万春六房开族谱》中中找到了如下记载。首先,刘庆登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刘廷璞的堂弟、刘角斌和刘大夏的堂叔,就是陈六韐的孙女婿。其次,还是刘庆登的侄儿,娶了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李伯韩的女儿,李伯韩是永福李庄人,和陈六韐一样都为民族大义,一人出仕广东,参加南明抗清;一人自崇祯年间挂冠而归隐居深山,筑“永安楼”,后迫于清朝进逼,举家自焚。原来如此,我的祖先也曾揭竿而起,救国救民。虽未成功,但也成仁。与黄道周、陈六韐、李伯韩一道共同谱写了民族正气!高二时,我特地为之筛选是要前往黄道周故里漳州东山岛怀古,还是神游厦门,一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风采。最终,我选择了较为便捷的厦门之行。也由此从实际出发,前往厦门市图书馆去寻找黄道周途经江西广信期间的详细情况。根据黄道周学生洪思的记述以及黄道周的相关史料记载,黄道周在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愤于郑芝龙按兵不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继妻蔡玉卿两人自组“扁担兵”和“夫人兵”北上勤王。途经江西广信,广信官员蜂拥相迎。可惜刘角斌官职较低,未能述及。因此未能从中见载史料。

但是,族谱记载当为可信。刘角斌当为接待官员之一,因为同属漳州老乡,他乡遇故知,必将委以重任。由此有了外公口述的蜜蜡当书的故事。刘角斌奉命回到漳平家乡,由于当时人各属所在宗族,其父、祖都为族中贤达。其振臂高呼,族人们必闻之响应。于是,在刘角斌和刘廷璞、刘庆登的支持下,毁家创建了一支以刘氏族人为主的义军“刘家军”,北上当时的南明隆武政权都城福京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勤王。不料,遭到了郑芝龙的猜忌。郑芝龙迫使刘家军解散,以高官厚禄来个杯酒释兵权,将刘家军一分为三。一部分孔武之人如刘廷璞,授予军中掌管印信等闲职;一部分文人如刘庆登,却引荐入阁,做文秘工作;一部分官绅如刘角斌明升暗降,外放京城。只是隆武帝深为感动,却爱莫能助,只得厚恩刘家。先是给刘角斌连升三级,从府推官升为招讨司招讨使,负责广东各地军事武装的联络工作;继而封刘廷璞为都指挥使司佥事,令地方官员请其老父刘一鸾为冠带乡宾、立匾传后;最后封刘庆登为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其父刘一录得以父子同职,继而也令地方官员请为冠带乡宾、立匾传后。

从刘廷璞的墓葬地点小芹菜得知,小芹菜与山羊隔比邻,自明朝万历年间就称为畲家蓝姓族人聚落。作为汉人的刘廷璞怎么能安葬在畲家村寨呢?而翻阅族谱得知,刘廷璞的孙媳妇和曾孙媳妇多代多人都姓“南”,按应为谐音讹传,为畲家“蓝姓”。刘廷璞的祖先曾经接受畲家涵化,但是汉化程度比畲家较高,因此归属为汉人。与畲家毕竟有别。外公相告,此系刘廷璞在隐居深山后,根据祖先曾受畲家涵化,以养蜂采蜜为掩护,来到畲家村寨,亲近接触后,与之密切联系,伺机起兵。不仅可成抗清据点,又可受到尚武的畲家相助。刘廷璞隐居的“金勾堂”中“金勾”两字当有此寓意。一个“勾”字,不单是地形风水之称。当为金戈铁马之隐喻。有着当年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的激励,也有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伺机起兵的深谋远虑。刘廷璞等人如黄道周族谱所述蔡玉卿率子孙为民族大义隐居深山,甘与山都木客为伍。其三个妻子,或为南明将相之后,乱世相逢;或为畲家、山都木客首领,以乞讨相遇称之。刘廷璞的子孙,谨遵祖训,聪明伶俐,却不仕清朝。由此得到了族人们的钦佩,宗族贤达刘万里也叹为观止地写了“子孙聪明”四个大字。

由于外公年龄越来越大,舅舅又不喜欢养蜂,蜂箱是越养越少。物以稀为贵,所有的巢蜜都成为了我的专享。也是因为舅表兄妹就有四人,人数太多而不够分。母亲又是外公和外婆结婚十几年而生育的长女。母亲按照古法,让我品尝巢蜜。刚开始还好,由于从未吃过,我非常激动和新鲜。一连吃了好几口。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里面有大量蜂蛹,白色的还在蠕动,使我不忍咬下。不料,巢蜜过分新鲜,气味非常呛人,使人难以下咽,食用多块,非常腻口。父亲倒是吃的很欢。母亲把巢蜜带回家,先是让我次日一大早空腹食用,这样更佳。然而食用多块,胃肠反而更为难受。母亲只得换个方法,用蒸锅清蒸给我吃。唉!可惜了巢蜜了,原本新鲜,营养极高。而蒸煮之后,不仅口味大变,而营养也大打折扣。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母亲继而将蜂蛹下锅如炒菜般清炒。经过炒熟之后的蜂蛹不仅香气扑鼻,而且口感较好。然而,食多,仍然反胃。怎么办呢?就在这时,父亲提出如果能适当加些盐巴下锅,说不定会更加顺口。母亲先是反对,继而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尝试一番,果然,经过盐巴入味后,口味更好些了。虽然,我们都知道这都不是原味,而且营养也都降低了。

两年前,我们家迎来了新成员,也就是我的爱人。她是武汉人,祖父母和父母都是美食家,祖父曾任桂系部队的军需官,为李宗仁的爱将;祖母原为李宗仁的大丫鬟,深受李宗仁夫人郭德洁的信任,经李宗仁夫妇介绍而许配成亲。大武汉加上大家闺秀,自然眼光独到。况且我们福建简称“闽”,为楚人祖先南下与之繁衍而形成的新民族,史称“七闽”,又称楚之别种也。武汉为楚国故地,闽楚又自古渊源。自然对口。美味的巢蜜自然引得爱妻青睐,当然,母亲也提到了多年谈巢蜜色变的我的情况,建议母亲如能加入自家的土鸡蛋与之煎炒,可能会更加入味。果不其然,香喷喷的蜂蛹,加上了色泽诱人的土鸡蛋,真乃色味俱佳的营养大餐,吃了还想吃。大有大快朵颐之感!就在我畅享美食之旅的同时,我再次把目光转向了美食背后的故事。再次关注起先祖养蜂抗清和他的恩师黄道周。

说来也巧,笔者生于公元一九八五年,而黄道周生于一五八五年,相隔正好四百年;求学于旅游专业,而被称为“游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与黄道周为好友;大学就读的地方为泉州古称刺桐城,为留从愿、留从效兄弟的故里,刺桐城和清源山由此得名;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特等奖的大学毕业论文,述及了黄道周一样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从事旅游行业高管时,先后开发了黄道周故里东山岛与黄道周夫人蔡玉卿的娘家,也是我的先祖留从愿的风水宝地,也曾是留从愿后人的地皮——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华安土楼大地土楼群的旅游专线。

当然,同为“八五后”,一位人杰,一位正在创业。有着天壤之别,虽有成就,也见差距。而我寻找黄道周的历程,不正是进行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而黄道周与先祖刘廷璞和刘角斌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也感召着我不断进取!虽然目前找不到黄道周的后人,作为他的袍泽之后,能秉承祖训,传承精神,不正是他的后裔吗?比之自称为其子孙,却未加以求索,夸夸其谈老调重弹,照本宣科光辉事迹,追根溯源其世系传承,虽然上述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其所占高度和格局,相较甚远。

其实,无论是谁,看似平凡,都说不定也可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中发现与历史人物有着或近或远的关联,有识之士也可为我所用,激励奋进。

正是:拨开迷雾得真相,千思万想获真知;民族大义励进取,古为今用悟人生!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zidianfy.com/gushihui_7448/
上一篇: 左手和右手
网友关注故事会
精品推荐
热门故事会推荐
  • 科普知识
  • 方言
  • 澳门方言
  • 湖南方言
  • 暴风雪里的夏天
  • 玄幻故事
  • 科技史话
  • 心理健康
  • 乔迁对联
  • 桥的谚语
  • 寓言故事
  • 歇后语
  • 行业对联
  • 爆笑笑话
  • 科学之迷
  • 夫妻笑话
  • 小学生常用歇后语
  • 对联创作要点
  • 鸡年对联
  • 名胜古迹对联
  • 综合笑话
  • 中国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 甘肃方言
  • 宗教笑话
  • qq笑话
  • 创业故事
  • 佛教寺庙对联
  • 惊悚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