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类高考文科综合单选题
1、【题目】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选项: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选项: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1916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选项: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选项:
A.根系不发达
B.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
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选项: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选项: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答案:
解析:
1、【题目】中华老字号要成为 “常青树 ”,需要不断创新。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 只有不断吐故纳新,事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② 事物的优势和劣势相互转化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 只要不断批判和否定,新事物就能保持质的稳定性
④ 事物只有通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选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2018年,某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建立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系统。通过该系统,人大代表能够在线查阅政府部门对所反映问题的受理、处置和反馈情况,还可查阅国家法律和本省地方性法规。建立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系统,能够
①强化人大环境监督机构的职能
②畅通人大代表监督环境问题的渠道
③提高人大代表处置环境问题的能力
④增强人大代表监督环境问题的时效性
选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1、【题目】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选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选项: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解析:
1、【题目】2012~2018年间甲国对乙国服务贸易出口变化如图3所示。促成这一变化的经济现象有
①乙国吸引甲国的游客数量逐年增长
②乙国在甲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③乙国出口到甲国的文化产品日趋丰富
④乙国向甲国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持续上升
选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1、【题目】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一论述
①表明全球环境治理的价值共识已经形成
②反映中国拥有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主导权
③彰显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表达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责任担当
选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1、【题目】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选项: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答案:
解析:
1、【题目】某国是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国。当美元指数持续上涨时,该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传导过程是
①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
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③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
④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
选项: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