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学说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由战国时期的孟子等人继承和发展。到了汉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与封建王权相结合,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孝作为调节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各种关系的最主要规范,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大一统国家的社会社会伦理基础。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推行以孝道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有经济上的意义。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自身消费之外,剩余极少,难以进行积累。但是人们仍然需要从当期消费中省出一部分留给将来,尤其是年老体衰的时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储蓄技术不发达,信贷市场几乎不存在,把未来消费“储蓄”在子女身上便成为家庭储蓄的最优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养儿防老”,实际上也是一种代际财产交换。如果我们假定每个人存活三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人们总是在幼年期向自己的父辈借入一定的代际物品,在成年期以赡养老人的方式偿还,同时也向自己的后辈借出,到自己年老时收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世代交叠的代际交换契约,该契约的内容就是代际之间(主要是父子之间)代际交换物品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是,这个代际交换契约存在两类履约问题:第一,年轻人可能会在得到上一代人的转移物品这后违背承诺;第二,代际交换物品的质量往往难以被第三方证实。显然,如果没有外在干预,代际交换契约的不可证实性和承诺问题必将损害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进行投资的激励,从而造成效率损失。
孝道作为一种伦理规范,正是应对这一难题的有效治理方式。孝道体现为对孝行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要求每个人将尽孝作为一种义务,在行动上善事父母,还应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履行孝道将带来某种满足感;同时对任何不孝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加以谴责和惩罚。孝道一方面提高了下一代的违约成本;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上一代人尤其是老年人更多的权力。对于储蓄机制不发达而又频遭灾害和饥荒的古代社会而言,孝道的推行将有助于提高后代人对前一代人的回报水平,激励前一代人向其后代作出更多的代际转移,进而提高经济的总福利水平。换言之,孝道提高了“储蓄”的回报率,激励人们增加储蓄,从而提高了社会总产出。因此,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走在西方的前面,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独特的孝道文化及与之配套的政治经济结构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储蓄或者代际物品转移难题。
同时,孝道不仅能够通过社会认同和确立家庭权力结构来促进储蓄,而且作为一种均衡,能够满足统治者和家庭的激励相容约束。统治者面临一个权衡取舍,即将劳动力资源配置于生产还是战争,并且最优的决策取决于国家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生产技术。如果外部环境比较和平,并且生产技术更依赖老年人,那么统治者将推行较高的孝道水平;反之,如果战争带来的预期收益更高,或者生产技术更依赖青年人,那么统治者将推行较低的孝道水平。
(选自李金波、聂辉华《孝道与经济增长》,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既是调节中国社会家庭中各种关系的最主要规范,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大一统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
B.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之所以要大力推行以孝道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是因为伦理道德也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C.孝道作为伦理规范,一方面提高了下一代的违约成本,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上一代人尤其是老年人更多的权力。
D.孝道不仅能够通过社会认同来促进储蓄,而且作为一种均衡方式,能够满足统治者和家庭的激励相容约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经孟子等人继承和发展后,就迅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
B.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人们难以进行积累,是因为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之外,能够剩余的极少。
C.“养儿防老”是在储蓄技术不发达、信贷市场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把未来消费“储蓄”在子女身上的一种代际财产交换。
D.在世代交叠的代际交换中,人们总是在幼年期借入代际物品,在成年期以赡养老人的方式偿还,同时向后辈借出,在年老时收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外在干预,代际交换契约可能存在两类履约问题:下一代违背代际交换契约,交换物品质量无法被第三方证实。
B.孝道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可以有效应对代际交换契约的履约情况,维持和保护上一代人对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