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
文/周国平
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籽,当看到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唉,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的纯净。
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会突然让我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结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他有许多同伴,他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本能地感到自己是隶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了,他们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摘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赏析]周国平先生兼具哲学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其散文平实中闪烁着智慧,常给人以理性启迪,《亲近自然》也不例外。人本源自自然,但是,在文明的浸染中,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甚至成了破坏自然的祸首。到底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周国平先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心灵回归最原始的纯净,回归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使自己的生命隶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读有所思]
读了上文,请你拟写一句宣传标语,号召现代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