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其它 中国文学常识,例如李白字号,主要作品每个诗人词人的
问题标题:
中国文学常识,例如李白字号,主要作品每个诗人词人的
问题描述:

中国文学常识,例如李白字号,主要作品

每个诗人词人的

倪臣敏回答:
  韩愈   简介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柳宗元   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柳宗元   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   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现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   基本资料   苏洵   姓名: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生平介绍   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轼   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生平简介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苏辙   简介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王安石   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
点击显示
其它推荐
热门其它推荐
  •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