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卖米
飞花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是这里的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吃过饭,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有大约4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快一个钟头才到。场上的人已经不少了,我们赶紧找了一块空地,把担子放下来,我往四周看了看,发现场上有许多人卖米,莫非都是等着用钱?场上的人大都眼熟,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人家也是种田的,谁会来买米呢?
我问母亲,母亲说:“有专门的米贩子会来收米的。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咧!”
米贩子们终于开着车来了。他们四处看着卖米的人,走过去仔细看米的成色,还把手插进米里,抓上一把来细看。
“一块零五。”
米贩子开价了。卖米的似乎嫌太低,想讨价还价。
“不还价,一口价,爱卖不卖!”
米贩子态度很强硬,毕竟,满场都是卖米的人,只有他们是买家,不趁机压价,更待何时?
母亲注意着那边的情形,说:“一块零五?也太便宜了。上场还卖到一块一哩。”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他把手插进米里,抓了一捧出来,迎着阳光细看着。
“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又筛得干净,一点沙子也没有!”
母亲堆着笑,语气里有几分自豪。的确,我家的米比场上卖的都好。
那人点了点头,说:“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钱来。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下,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我出一块零八你不卖,等会散场的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又有几个米贩子过来了,他们也都只出一块零五。有一两个出到一块零八,也不肯再加。母亲仍然不肯卖。
看着人渐渐少了,我有些着急了。母亲一定也很心急吧,我想。
我有些惭愧。百无一用是书生,虽然在学校里功课好,但在这些事情上就比母亲差远了。
又有好些人来买米,但谁也不肯出到一块一。我四处看看,场上已经没有几个卖米的了,大部分人已经卖完回去了。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你看我这米,多好!?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就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得卖出去,现在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粒米也没卖出去。
天色已经黄昏了,夕阳在天边挂着,把满天的晚霞都染成红色的了。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压着一座山似的。突然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我赶紧把剩下的力气都用到腿上,好容易站稳了,但肩上的担子还是倾斜了一下,洒了好多米出来……我们便蹲下身子,用手把散落在地上的米捧起来,放在草帽里,然后把草帽顶朝下放在谷箩里,便挑着米继续往家赶。
回到家里,母亲便忙着做晚饭,我跟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并说:“爹,也没给你买药,怎么办?”
父亲说:“挺几天就好了,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
(节选自《近3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在内容上却有多处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也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叙述故事,使作者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