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你怒。③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释】①鄂版教材为句号。②③鄂版教材为逗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卷石底以出___
②佁然不动___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___
④乃记之而去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___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黄志雄回答:
(1)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
①句意是: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
②句意是: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③句意是: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④句意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本句重点:①下澈,向下直射;布,映在.②以,因为;过,太;居,停留.
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归纳和重点词语的综合考查.做此类型考题需要仔细审题,注意文章细节与选项的比较,认真作答.
A.正确.
B.正确.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主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因此选项与文意不符.
D.正确.
故选:C.
(4)此题是对文章感情把握的考查,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境.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答案
(1)①弯曲②呆呆的样子③像狗的牙齿一样④离开
(2)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
(3)C
(4)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境.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