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从《氏族制》到《姓氏录》反映了什么
问题描述:
从《氏族制》到《姓氏录》反映了什么
刘军回答:
李世民编《氏族制》其实就反映了他违背隋炀帝科举的初衷,武则天的《姓氏录》代替李世民编《氏族制》,标志了隋炀帝,武则天的胜利,李世民的失败.
刘银回答:
可以再全面的解释一下吗
刘军回答:
初唐王朝与关陇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关陇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是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的总称,这个集团最早起源于东西魏争夺战中宇文泰的八柱国。世族门阀权力的不断扩大必定影响封建王权的力量。隋唐时期是身份制社会,世族大家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威望,当时有五姓七望地位最为显赫,在唐朝,很多人都以中进士,娶五姓女为荣,进士被称为“白衣公卿”,而娶五姓女则更是荣耀之事。尽管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已被废除,科举制开始实行,世族势力开始衰落,皇权得到巩固,但是人们的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转变依旧很慢,旧贵族依旧保持着很高的荣誉,封建王权与门阀世族势力矛盾日益显著。为了提高皇族的地位,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订《氏族制》。《姓氏录》是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 永徽六年(655)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武后逐步干预政事。当时曾经赞成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唐高宗诏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及太常丞吕才等十二人商议编录,于显庆四年(659)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该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由于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亦入书限,引起缙绅士大夫哗然,多耻被甄叙,并号该书为“勋格”。随后,李义府上奏高宗收回全国的《氏族志》加以焚毁。《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很有限,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后依然盛行。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