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问题描述:
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何仕刚回答: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运算(Operation)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conservation)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前面介绍过,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如上所述,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月~9月)
从41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