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高中 语文 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
问题标题:
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
问题描述:

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

梁寒冬回答:
  [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   x05x05x05   2011-03-1508:08:36   转身是美丽的,但有时也是危险的   ——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   的观点商榷   任何教育都不能离开历史语境,如若脱离语境,硬要转身,在我看来,不是美丽而是危险,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   专家们常常指责我们的基础教学,抱怨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革,没有按照专家们所预设的理论目标实现教学行为上的“美丽转身”.把所有的责任推向了我们的一线教师,我们为之叫冤叫屈.   笔者并不反对专家们用“拿来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本土的教育.因为,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整天埋头于“三分责任田”上精耕细作,的确需要抬起头来,仰望星空,需要每年向农技站咨询一些“丰产方”,期盼来年有更大的农业丰收.   但,我们也在担心来自外国的“洋种子”能否适合我们的土壤,即便真是“优良品种”,我们还要担心是不是有不同的种植和管理的方式,担心种子虽好,不要让我们这些人由于管理不当,给糟蹋了.   吴教授是研究小学语文的专家,他给我们翻译出了“外国人是如何教国语”   的一整套理论书籍,给我们打开了探望西方母语教学的窗口,为此,我们心存感激.今天,吴教授又撰文《期盼语文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共饮长江水的台湾语文教学案例.勾勒出了台湾老师教《毕加索和和平鸽》一课的教学策略——“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由此引出了不教课文教语文的新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景练习——回家独立操作.指责我们大陆自己的语文教学留给学生的却是家愁国恨,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目标指向教语文,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这个思想正好印证了崔峦老师提出的“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我们不禁要斗胆试问一下:教课文和教语文就是那么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吗?就当前的观摩课来看,究竟哪一节课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语文”而不是在“教课文”呢?即便像王崧舟老师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谁能真正说清楚“指向阅读”和“指向表达”两者在教学论上究竟存在多大的区别,读后感《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我们只能说教学侧重点不同,其实阅读与表达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孪生兄弟”.   也许在专家眼里,“教语文”的教学目标有新的教学流程: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对此,我们并不反对,阅读的一大功能就是为了改善写作,提升读写素养.但我想对吴教授提供的那个案例——分解和画出所谓的“动作流程图”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像台湾老师那样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分解,但更多的还是应该依靠对语文文字的浸润和默会.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又会沉沦到训练语言文字的怪圈之中,机械刻板的工具性训练又会抬头,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教语文,教好语文,在我看来,首先要找回民族自信.母语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植根于民族精神内部的文化血液之中.中国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我看是整体性.从一篇课文中抽出一点语言的元素,认识一点语言运用的规律,搞一点所谓的工具训练,不是不可以,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周围有广阔的生活世界,时时处处都有语文,都有运用语文的生活需要,并不是单纯依靠在课堂上对某个语言现象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模拟运用.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应当更多的反思民族母语的自身特点,教好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积累,模块储存,多读多写,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优良传统”和科学规律.   最近,我倒十分关注两篇文章,一篇是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的“我看还是读得少”,另一篇是浙江特级教师钱振权的“多读少说”.这两篇文章切中时弊,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问题就出在课堂上对话过多,读得太少.对话一多,势必陷入课文分析的泥潭,这不符合汉语学习的科学规律,必须加以高度警惕.   鲁迅,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并不说明中国文学水平比西方落后,更不影响鲁迅在国人心中的文学地位.同样的道理,在母语教学上,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坚信草根的生命力是最强大的.上下五千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汉字延续着我们伟大民族的生命血脉,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匍匐在别人的脚下.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都是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条分枝.   在这样一个全球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更要重新树起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这仅仅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粗浅想法,以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x05x05x05x05x05x05x05   x05x05〔读后感——与吴忠豪先生“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商榷(转载)〕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地理
  • 历史
  • 化学
  • 生物
  • 物理
  • 综合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