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关于酸雨的一些问题1.酸雨能改变物质的密度这句话对吗,材料上说不对,可我觉得有道理,酸的密度比水大,酸雨降到湖泊什么的里面,不就改变密度了吗2.酸雨能随风远距离飘落,导致大范围的公】
问题描述:
关于酸雨的一些问题
1.酸雨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这句话对吗,材料上说不对,可我觉得有道理,酸的密度比水大,酸雨降到湖泊什么的里面,不就改变密度了吗
2.酸雨能随风远距离飘落,导致大范围的公害
这句话教科书上说对,为什么酸雨能随风远距离飘落,是酸雨独有的吗,为什么?
刘保华回答: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带酸性的雨.我们知道,假如某液体的pH值大于7,那么该液体呈碱性,且pH值越大,则碱性越强;假如pH值小于7,那么该液体呈酸性,且pH值越小,则酸性越强.纯水无色无味,呈中性,其pH值等于7.
未被污染的雨、雪就是中性的,其pH值也基本上等于7.如果大气层里有较多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它们会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成酸性物质,于是水蒸气在高空冷凝成的小水珠呈酸性,降下来的雨、雪也具有一定的酸性.当降下雨水的pH值小于5.65时,便称之为“酸雨”;pH值小于5.65的雪称之为“酸雪”;pH值小于5.65的雾称之为“酸雾”.
酸雨是全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的环境灾难,被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列为人类必须认真防范的主要环境灾害之一.目前全球有三大酸雨地区,即西欧、北美和东南亚,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着较大的一片酸雨区.在酸雨区域内,江河湖泊甚至浅层地下水的水体酸化,土壤因酸化而贫瘠,渔业、水生物养殖业减产,森林衰退,农业减收,建筑物被腐蚀破坏,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被迅速腐蚀破坏得面目全非……生活在酸雨区域内的人类以及其他生物都因此遭殃.
由于酸雨直接导致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水生生物吸收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人类由此摄入有害重金属后,会中毒得病.此外,酸雨、酸雪、酸雾以及潮湿的酸性空气还能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等直接造成伤害,特别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能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还可诱发肺病.所以人们把酸雨称为“从天而降的灾难”.
最早提出“酸雨”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史密斯.1872年史密斯在其专著《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分析了伦敦的雨(雪)水成分,指出伦敦远郊农庄的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近郊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较强的酸性,称其为“酸雨”.史密斯推论,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伦敦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发电厂、机械制造厂等星罗密布,蒸汽机驱动的轮船、火车、汽车越来越多,燃煤数量逐年猛增的结果.
由于煤炭里含有杂质硫,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它们在高空溶解于冷凝的小水珠,使小水珠呈酸性.当高空水汽汇聚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越变越大而从天空降下来时,便形成了呈酸性的雨(或雪).伦敦市区就是因为广泛使用蒸汽机而大量燃烧煤炭,从而产生了大量的酸性较强的降水,近郊蒸汽机使用相对较少,酸性降水的情况也较好,远郊几乎没有蒸汽机,所以没有含硫的酸性降水发生.
如前所述,酸雨有一定的ph值数量标准,雨水(或雪)呈酸性而达不到一定程度,还称不上“酸雨”.同理,某一地区收集到了酸雨,该地区还不能划定为酸雨区,必须根据当地测得的有关酸雨的各种年均统计数据来判别,目前通用的地区酸雨判别标准可分为以下五级:
年降水的平均pH值高于5.65、酸雨发生率在0%~20%之间的地区为非酸雨区;年降水的平均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达10%~40%者为轻酸雨区;年降水的平均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达30%~60%者为中度酸雨区;年降水的平均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达50%~80%者为较重酸雨区;年降水的平均pH值小于4.70、酸雨率达70%~100%者为重酸雨区.
由于我国开采的煤炭中所含的杂质硫较多,煤炭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是造成我国酸雨的主要原因.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开采的煤炭含硫量较高,它们基本上全部用于南方,再加上南方气候又潮湿,降雨机会多,加速了我国长江以南酸雨区域的形成.近20年监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国大陆地区在长江以南存在着一大片酸雨区.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地区有较多工业城市,存在着酸性物质强排放源,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濒临海洋,海洋性潮湿气候提供了产生酸雨的温床.
因为酸雨与燃煤有直接联系,人们常以为北方冬天燃煤取暖,家家户户都在燃烧煤炭,一定属于酸雨区.其实不然,由于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空中悬浮着的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有较多的时间在高空随风扩散稀释;雨量集中,一旦下雨,便是大雨或暴雨,所以有一定的缓解酸性降水的能力;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风沙飘尘偏碱性,北方本土悬浮尘埃也偏碱性,都会中和大气中某些酸性物质;再加上北方地区开采的煤炭含硫量低,北方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较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北方雨水含碳酸氢根离子和粘土矿物较多,对酸性物质有较强缓解能力,形成酸雨的几率低于南方.
对北方各地降水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像北京、西宁、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虽然每年都会下几场酸雨或酸雪,但年降水的平均pH值和酸雨发生率都在非酸雨区标准内,所以这些城市并非是酸雨区.我国北方只有胶东半岛和图们江地区分别存在着一小片酸雨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最强的酸雨区是重庆、贵阳和柳州等地区.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酸雨区开始东扩,长沙、南昌和杭州一带成了酸雨的重灾区.今天,长江成了目前我国酸雨区与非酸雨区的大致分界线,江苏、安徽等省的长江以南地区是酸雨区,长江以北是非酸雨区.此外,我国的台湾省酸雨区主要在西北沿海地区,特别是北端的基隆地区.这可能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主要是煤炭)消耗迅速增加有关.
目前,我国年降水pH平均值低于5.60的地区已达全国面积40%左右.酸雨本是区域问题,大部分地区的酸雨,是少部分城市排放的酸性物质所致,只要消灭了污染源,大面积酸雨现象自然会消失.西方发达国家多将降水pH平均值低于4.60的地区作为酸雨控制区,按此标准划分,我国酸雨控制区的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上海市、重庆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部分城市地区.
重庆是酸雨的重灾区,那里曾经发生过强酸性降雨——黑雨.1994年重庆及其郊区下了数场水色呈灰黑的酸雨,雨水的酸性强,主要是大量来自含硫煤炭燃烧的硫酸根,溶入于空中的水汽成为硫酸,同时燃煤产生的大量烟尘把雨点也染成了灰黑色.
在寒冷地区强酸性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黑雪.1991年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就曾下过几场黑雪,这是海湾战争惹的祸——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撤退时,在油田放了一把大火.原油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烟尘上升而悬浮于空中,并随风向东飘移,却被喜马拉雅山的高峰所阻挡,最后在高空溶入水汽而形成了具有强酸性的黑雪.
空中的酸性物质除了溶入水汽形成酸性降水外,还可能形成酸性的大雾.酸雾不仅与酸雨、酸雪一样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且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更直接更严重的危害.重庆是我国的多雾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生活需要而大量燃煤、燃油,重庆市经常出现带酸性的雾,酸雾的pH平均值为4.39,成为典型的酸雾重灾区.
酸雨作为从天而降的灾难,早就列入我国环境治理的规划之
点击显示
其它推荐
热门其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