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小学 语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
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1)两首诗中所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刘长善回答: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逢病军人》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河湟旧卒》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逢病军人》是唐代诗人卢纶所作,该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患病军人的苦难,体现出军人的悲惨遭遇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同情.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筛选,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河湟旧卒》妙用对比手法,将少年出征的年轻力壮与返乡后白发苍苍进行对比,表现战争的残酷无情.   答案:   (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译文:   《逢病军人》:军人在行军的途中,经常患病,住宿下来又没有粮吃,只得忍饥挨饿.在这万里归乡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生病之际,头发蓬乱,宿在古城哀吟,身上的创伤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赏析:   《河湟旧卒》: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逢病军人》: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像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