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不少家庭存在婴幼儿喂养困难问题,例如宝宝不好好吃奶、不爱吃辅食、不愿意咀嚼、只爱喝奶不愿意吃饭、吃饭时一定要边吃边玩、爱吃零食不爱吃正餐等等。凡此种种,除了宝宝本身的问题外,如食欲不佳或有病以外,主要是喂养不当所造成。喂养不当实际上是由于喂养人缺乏基本喂养知识与必要技能所造成,在宝宝不同年龄的喂养阶段都有不同表现。本文就主要问题作概略的介绍。
婴幼儿喂养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宝宝喂养涉及到五个喂:如何喂、喂什么、谁来喂、何处喂以及何时喂。0-2岁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因为宝宝生长发育迅速,而胃容量很小,而所需热能与营养相对较成人高。所以,一切提供给宝宝的食物必须在如何喂的指导下进行,方能满足他们的热能与营养需求,以及获得食品安全的保障。喂养人的喂养方法在宝宝整个喂养期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喂养人要正确掌握如何喂的基本原理,并借此指导喂什么、何处喂及何时喂。缺乏辅食制作技能也会造成喂养困难。下面就喂养困难的常见表现进行分析。
1.在生命的头4个月,是纯奶期,母乳或配方奶提供宝宝需要的所有热能与几乎所有营养素,纯母乳喂养应在第二周后补充维生素D外,可以不补充水;人工喂养不需要补充鱼肝油和钙,但可以在两顿奶之间补充水分。混合喂养则需根据配方奶的量来决定补充鱼肝油的量。由于哺乳前乳房准备不足、哺乳方法不当、配方奶的配置或提供奶量不适宜、混合喂养选择补授或代授法不当、提前添加辅食、强制喂养等等都可能造成喂养困难。
2.应用人性化的喂养方法来喂养宝宝,可以避免许多喂养的困难。所谓人性化喂养也可称之为应答式的喂养。从表面上看,喂养是喂养人的主动行为,给宝宝吃什么、要求宝宝吃完提供的食物,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是不正确的。在这种喂养方式中没有应与答,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爱的传递,仅仅把宝宝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违背了人性化的原理。要牢牢记住,应答式喂养的宗旨是,喂养人在喂养过程中要做出“宝宝对爱的呼唤的正确回应”,所以喂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与宝宝有目光的交流,语言的表扬与鼓励,尤其要学习语言交流的艺术,要敏感地关注宝宝的饥饱信号,不要求宝宝一定喝完瓶里的奶或碗里的食物,宝宝饿时要马上准备食物;要有耐心,宝宝学会吃一个新食品可能要经过6-8次的尝试,因此耐心的基础必然是爱心。喂养人应该管好宝宝进食的专用位置与椅子,提供宝宝专用的餐具,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条件反射。并且定时喂养,到8-9个月时逐步建立一日三餐三点的饮食模式。喂养人是五个喂中的核心角色。喂养人应从宝宝的表现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妥善解决。一切强制式、哄骗式或自己发明的喂养方式都是不合理的,这也是造成喂养不当的最常见原因。
3.辅食添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少家庭仅根据传统的喂养知识,或学习到的部分知识给宝宝提供食物。既不知道辅食添加的基本原则,也不知道不同月龄宝宝辅食添加的正确顺序很容易发生喂养困难问题。宝宝出生后4-5个月体内储存的铁基本用完了,所以第一个添加的辅食是含铁的米粉,既补了铁又不会过敏。传统的蛋黄,虽含有铁但吸收很低,不适宜用来补铁。接下来补充的是蔬菜泥,而不是水果汁,因为喝了甜果汁的宝宝可能不爱吃蔬菜,从小就可能产生偏食的不良习惯。微量元素铁与宝宝的食欲有密切关系,缺铁常常是造成宝宝胃口不好的原因。不认真执行辅食添加原则;少量、一个一个加、健康时加、用勺子喂、吃过的食物要经常吃、口味要清淡、有耐心。违反了其中每一条原则,都可能导致喂养困难的结果。例如刚开始添加含铁米粉,应该只有一勺或二勺,很稀,像浓肉汤,如果一开始就添加半碗米粉,宝宝很快就会没有胃口的,因为宝宝唾液与胰腺中淀粉酶活性太低所致。过早提供全蛋,会使宝宝1-5岁过敏发生率增加。不知道辅食的正确添加顺序,荤菜过早提供,动物肝脏提供太早,对宝宝的健康都有影响,也会造成喂养困难。新的辅食必须一个一个加,这样才能发现食物过敏现象,如果出现吐出来、发出来或拉出来现象,可以考虑有食物过敏的可能,要停止吃该种食物7-10天,然后再少量提供,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可验证。有的家庭将没有尝试过的几个食物混在一起喂宝宝,是不对的。出现了消化问题,也不知道原因。
4.宝宝随年龄增长时,喂养人不能随着宝宝饮食行为的发展而相应的调整。宝宝的饮食行为从喝、慢慢转变为吃;从液体食物,慢慢转变为泥糊状、半固体、固体食物。从他人喂到自己吃。6个月后宝宝应逐渐断夜奶,有的宝宝夜间喝2次奶,就会影响到白天的进食。6月龄宝宝开始学习咀嚼与吞咽,应该用勺子喂,但依然用瓶子喝,米粉也放在奶里一起喝。有些家长用粉碎机代替宝宝的咀嚼,蔬菜、水果、米饭都粉碎后给宝宝吃,结果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