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中药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等.中医讲究辩证施药,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记载:“头疼欲死,鼻内吹硝石(主要成分KNO3)末,愈”.用药简单,功效显著.
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炼丹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善用化学反应,为病患解除病痛.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食肉方”,原文内容为:“取白炭灰,荻灰,等分,煎令如膏.此不宜预作,十日则歇.并可与去黑子,此大毒.”结合现代化学知识,翻译文中含义大致为:取等量的生石灰、草木灰(含K2CO3),用水煎煮、去渣浓缩.这药不适宜提前制出来,放置十天,就失效了.可用于去除痦子等黑点.有剧毒.“食肉方”原料易得,所用“荻灰”是各种柴草燃烧后的灰烬,现称草木灰,是常用的农家肥,其有效成分K2CO3的性质与Na2CO 3相似.“食肉方”巧妙地利用了反应产物的腐蚀性.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屠呦呦,也正是看到《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得到灵感,开始研究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物.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山间丛林地区恶性疟疾猖獗,且对原有抗疟疾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疟疾患者猛增.越南政府请求支援.1967年中国成立疟疾防治领导小组,1969年,以屠呦呦为组长中医中药专业组介入.他们整理了800多种可能的中药,但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率极不稳定,为12-80%,直至看到《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才得到启发,改用乙醚(C2H5OC2H5)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对小鼠、猴进行试验,显示100%的疗效.1972年5月,进行人体试验,试验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痊愈 | 有效 | 无效 | |||
1日2次,连服3天 | 3 | 36°20′ | 1 | 2 | |
1日3次,连服3天 | 4 | 11°23′ | 2 | 2 | |
1日4次,连服3天 | 4 | 19°6′ | 3 | 1 | |
1日2次,连服3天 | 2 | 39°50′ | 1 | 1 | |
1日3次,连服3天 | 2 | 24° | 1 | 1 | |
1日4次,连服3天 | 5 | 35°9′ | 1 | 4 |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木灰属于___(填“氮肥”、“磷肥”、“钾肥”).
(2)食肉方中发生的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对于间日性疟疾病人你给出的服药建议是___,理由是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硝石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B.青蒿素属于有机物
C.“食肉方”不能预作的原因是氢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变质
D.从青蒿素的乙醚溶液中分离青蒿素,可采取加热蒸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