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函数教学中的误区
问题描述:
函数教学中的误区
黄维宁回答:
1.抓住函数概念核心,加强概念形成的教学
函数是反映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反映的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也就是函数概念的核心的问题.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从早期几何观念下的函数,到十八世纪代数观念下的函数,到十九世纪对应关系下的函数,再到现代的集合论下的函数,众多数学家从几何、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逐渐形成了现代函数的定义形式.而在初中学段引入的函数概念,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用“变量”来描述函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分析这个定义对函数概念内涵的文字描述,可以发现,它强调了近代函数定义中的“对应”,并且明确了“y对x是单值对应”,这又是吸收了现代函数概念中对“映射”的要求,但是没有从“集合”角度描述函数.因此可以认为,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函数概念三要素中的对应关系,并且明确其为“单值对应”关系.这主要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两个变量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发生变化;第二,函数与自变量之间是单值对应关系,自变量的值确定后,函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
函数概念具有内容的概括性、符号的抽象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学生初次接触函数概念时,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层次,包括:(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2)存在“两个”变量;(3)这两个变量具有一定的“联系”;(4)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变化;(5)两个变量存在“单值对应”的关系.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概括函数概念时出现障碍.另外,学生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接触的基本上是常量数学的内容,是静态的数学知识.而函数研究的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变化的、发展的、处于两个量的相互联系之中的.因此,函数概念形成中的抽象与概括以及对“单值对应”的理解也就成为函数概念教学的难点.
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反映了学生掌握概念的两种不同心理过程.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概念的方式,应更多的采用概念形成,即从典型、丰富的具体例子出发,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从中归纳、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理解和掌握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函数概念,教学中要注意“举三反一”——通过给学生大量客观世界中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实例(解析式的、图象的、表格的),让学生经历“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独立概括概念的机会,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概括出函数概念“单值对应”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再“举一反三”——用学生得到的函数概念再去看其他的对应问题,是不是符合函数概念的“单值对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反例,巩固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
同样,对于特殊的函数(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也要注意把握其概念的核心,注意概念的形成的教学.理解概念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概念理解不清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对于函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
2.加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引导
如前所述,对于函数这部分内容,各个版本课标教材都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线索展开,对于一般函数,要研究它的概念、表示法、图象等;对于特殊函数,要研究它们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仔细比较各个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对于各个部分内容的处理思路、呈现方式也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存在着很多研究方法的联系.
例如,对于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大多经历这样的过程:从一些具体实例引入(包括匀速运动路程固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商品总价固定,单价与商品数量的关系;长方形面积固定,长与宽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概括其中的共同本质特征(函数关系,反比例关系);下定义(给出反比例函数的文字和符号描述);辨析概念(从反比例关系、函数两方面辨析概念,注意反例的使用);例题(给出用概念作判断的操作步骤);反思(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作比较,纳入概念系统)等.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概念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
?概念的引入(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入)
?概念的形成(提供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概括其本质属性)
?概念的明确(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
fc1
念的表示(用数学符号表示,这是数学概念的特色)
?概念的巩固和应用(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应用概念作判断).
实际上,相关的函数概念的教学都要经历这样的几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他们一些“先行组织者”,加以研究方法的引导,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对于几种特殊函数性质的讨论,也有很多研究方法的联系.无论是对于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都要研究以下问题:
?研究的内容:自变量取值范围、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增减性等;
?研究的方法:“三步曲”——画函数图象,观察归纳特征,数学语言描述性质;
?相关的问题: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何时函数值大于零或小于零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我们研究函数问题的“基本套路”.在开始对特殊函数的研究中,需要教师遵循这个套路,并能适时归纳和总结.在后续对其他函数的研究中,这个先行组织者就能起到“导游图”的作用,为将要学习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框架或线索,使学生对学习进程心中有数,有助于学生完成后续内容的学习.
3.注意函数思想的渗透,用函数观点统领相关内容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相互制约的,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矛盾,从而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这种关系在数学中集中反映在函数和函数思想上.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突出函数的内容,是数学家们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克莱因在为中学数学教学起草的《米兰大纲》(1905)中明确提出:“应将养成函数思想和空间观察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在其著作《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中,他进一步强调用近代数学的观点来改造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主张加强函数和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和充实代数的内容.
函数描写运动,刻画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给出一个数集到另一个数集的对应关系.变化与对应是函数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变量思想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在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由“常量”到“变量”是一个质的转变,发展学生对变量概念的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知识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函数思想方法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函数思想方法.
首先,在函数概念教学之前,需要提前渗透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在初中阶段,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再由字母过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