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其它 【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问题标题:
【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问题描述:

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孔晓东回答:
  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   周洪涛李晓辉刘震东易风王清琪赵崇德周洪涛周洪涛   吕大千梁泽庵汤卜生罗炳辉戴安澜周树东焦勇、李士祥易安华   顾世廉王甲本黄煦符竹庭赵渭宾梁鉴堂张玉润吴振江   马禄王满仓黄骅张峻峰张晓五何云高庆潭高莹   陈达傅惠轩程延章王栋臣王空雁方梓生史子谦王丽   杨经国杨凤来崔曙光聂庆泰马克昌丁亦民陈子斌孙毅民   杨宏明范立轩王金庶郭陆顺黄诚左权杨靖宇张自忠   王文才王文才巩秉荣田绍文杨桂祥张太西贾全明陶志才   杨贵彦王风山冯学忠张海萍罗文坤姚显微徐克强崔显堂   程世璋邓吉熙王文兴朱自谨赵德荣陈金发吴晓岚郑明德   储凤池孙彩云兰小川朱平武宝书仝兰丑曹维新王仁   胡正林胡仁甫郭声路垣方影蒋仁坚杨瑞年陈史展   严兴让许振武高路易何永雄丘影白塔薛克伯史进   史镜邓复生王之燕肖正纲徐瑞芳项牲项永章骆其峰   郑玉奎王斌方允熙于时雨程时轩宁心力瞿祖辉陈里夫   杨华年林夫陈达仁胡珍水沈韬黄刚培王铁夫汤定波   钟福生蔡良蔡良崔兰仙戴庆哲韩彬如汪德祥张衡宇   邸玉栋薛忠民钱立华杨茂林祖华石黄君珏洪德生胡永康   梁应瑞陶先秀范克明应振有金树森张鸿九路牟班瞿志仁   瞿淑杨德环周饮冰陈德铭陈德荣陈冠军郑平白云   田润民王庆福冯志召穆增华冯裕祥冯辉王造时汤振   徐宝珊黄志远程九仞冯立平冯达飞环会邱祖明殷益文   宋枫林钟袁平谷文焕巩计仓余丕铎左权王传馥海凤阁   阎紫琴张仁槐张风亭喻海波郭文联张贵卿罗天杨文波   吴勤朱世勤许方伟吕鸿飞陈海泉黄彬洛洪章谢翰文   戴安澜司宗文漆绳祖王心宽韩秩吾王勤益礼文彬张麒麟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举不胜举.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征的出发地.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瑞金、于都、兴国将军县让人耳熟能详.江西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人之多…….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10月7日至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各军团,从江西瑞金、会昌、兴国、福建长汀等地向集结地于都开进,准备突围转移.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中央根据地除留下项英、陈毅、毛泽覃等苏区中央局委员,以及红24师、10多个独立团及地方部队一万六千余人外,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辞别乡亲父老,跨过于都河,开始了漫漫征途.   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苏区人民,史料记载,中央根据地失守后,留守瑞金的红军干部及人民群众被杀害者达12万余人,宁都被杀绝8300多户,有18000人被屠杀;兴国被害2142人,被捕6934人,逃亡3410人;于都被敌人屠杀3000余人……   江西人民为了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3月11日至18日,本报《长征》报道组记者来到江西,辗转于江西南昌、瑞金、兴国、于都和赣州之间,在追寻70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悲壮岁月中,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于都河畔:东门渡口涛声急   历史背景——8.6万人从这里踏上长征路   于都,原名雩都,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北有雩山故名,1957年6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于都.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东连瑞金、会昌县,南接安远县,北靠兴国、宁都县,素有“六县之母”之称.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1934年10月16日傍晚开始,中央红军第一、二纵队,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机关纵队8.6万余人,集结于都河畔,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有6万儿女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有史可查的烈士达16300余人.   当年,于都老表为了搭浮桥帮助红军渡过于都河(贡江),从山上砍下毛竹编成竹排用船拖到渡口,还搬来了门板、床板.有的老人,甚至送去了自己的寿木.周恩来为此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如今,在当年红军渡江的8个渡口,全部架起了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于河大桥等成为于都人民缔造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记者现场采访———   (时间:3月12日至15日;地点:于都县城、贡江河畔)最后一个知情的老船工走了   “送红军,到江边,江上穿呀穿梭忙;千军万马渡江去,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这首当时红军离开于都时姑娘们唱的送别歌.   5月12日上午,雨后初晴,记者来到于都河畔东门渡口.五六百米宽的江面,江水翻腾.系在岸边的几条敞口小渔船,在水面不停颠簸.当年红军靠什么交通工具跨过了天险?难道就是这一艘艘小渔船?   “没错,除了搭浮桥,就是靠这些渔船.”62岁的退休医生李明荣说,他父亲李声仁清楚记得当年冒着危险,摇着渔船把红军送到了河对岸.“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他才向我们提起这事.”   李家16代人都是于都河上的打渔人.李父去年过世,享年87岁.于都河畔的涛涛江水,送走了最后一个知情的老船工.那段尘封的记忆,记者只有通过李家后人的口耳相传而来.   “父亲记得那天好像是重阳节(1934年10月16日)中午,他与我那当童养媳的母亲正在船上织渔网,忽然,看见岸边来了几个‘官兵’(红军干部).他们喊道,‘老表,请你们把船靠过来,给你们讲个事情.’父母便把船划到岸边.红军干部问,‘今天晚上打渔吗?’父亲回答,‘我们经常都是晚上打渔.’红军干部脸上有点犯难,喃喃自语,‘没船,过不了河,怎么打白狗子?’父母听后,就告诉他,我们不但可以用船送你们,还愿意去动员其他船老板.”   当天晚上,红军沿江找来几十条船停放在离县城10多公里外的鲤鱼塘.大船每次坐8人,小船4人,来回一趟半小时左右.“父亲说,红军的纪律真好,晚上6点左右,部队开始渡江,不打灯也不说话,很讲秩序.”   李明荣听父亲说,他们一直来回摇船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回家.休息一天后,第三天晚上,所有的船只又去了.次日凌晨渡江结束前,红军将船老板召集在一起,临时开了一个短会.红军给每一条船发了三斤大米、一块银元,并诚恳地告诉他们:“红军不会忘记你们渔民兄弟.今后,我们一定会回来.”   红军一走,所有船老板纷纷逃到外地谋生.“怕被国民党反动派清算,父母顺着下游走,到赣州的万安县一带撒网捕鱼,连春节都不敢回家.这段往事被雪藏了40年,直到‘文革’后他才讲起.”   李声仁打渔打到76岁腿脚不灵便了,才收拾行头上岸.李明荣回忆,“父亲生前,每到过年过节或做寿
点击显示
其它推荐
热门其它推荐
  •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