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材料一: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生长)为茂草。--《隋书杨玄感传》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
问题描述:
材料一: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生长)为茂草。
--《隋书 杨玄感传》
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材料三:天下大稔(庄稼成熟),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带粮,取给与道路焉。
--《资治通鉴》请回答:
(1)判断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的这种景象得益于唐太宗哪些开明的治国措施?(请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回答。) 其突出成就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三,请对唐太宗进行最简洁的评价。
程慧芬回答:
(1)据材料一“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可知,材料一所描述的是隋朝末年的景象.由于隋炀帝繁重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致使隋朝末年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人口大量减少.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虐无道.
(2)据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意识到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据材料三“天下大稔(成熟),流散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闲,行旅不赍(抱着,怀着)粮,取决于道路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教育上,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围绕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故答案为:
(1)隋朝末年;隋的暴政所致.
(2)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3)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