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小学 语文 【《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问题标题:
【《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问题描述:

《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黄绍溥回答: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张卓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注释(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