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小学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顾炎武吴晗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他家世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关心,六岁时母亲亲】
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顾炎武吴晗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他家世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关心,六岁时母亲亲】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顾炎武

吴晗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他家世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关心,六岁时母亲亲自教他《大学》,七岁跟老师读《四书》,九岁读《周易》,接着祖父就教他读古代军事家孙子、吴子的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到十三四岁才读完。十四岁进了县学以后,又读《尚书》、《诗经》、《春秋》等书,打下了很扎实的学术基础。母亲更时常以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做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

顾炎武受教育的时代,正是明朝政治日益腐败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互相倾轧,人民负担日益加重,民不聊生。东北建州(后称满族)崛起,明朝接连打败仗,丧兵失地,满汉民族上层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尖锐,汉族人民和统治集团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顾炎武的祖父很留心时事,那时候还没有报纸,有一种政府公报叫《邸报》是靠抄写流传的,到崇祯十一年(1638)才有活板印刷。炎武跟祖父读了泰昌元年(1620)以来的《邸报》,对国家大事有了很深的了解。二十七岁时考乡试没有被录取,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读书,遍览二十一史和全国州县志书、当代名人文集、章奏文册等,单是志书就读了一千多部,抄录有关材料,以后还随时增补,著成两部书,一部叫《天下郡国利病书》,一部叫《肇域志》。

1645年5月,清兵渡长江,炎武到苏州参加抗清斗争。清军围昆山,昆山人民合力拒守,城破,军民死了四万多人,炎武的好友吴其沆也牺牲了。炎武的母亲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炎武不要做异国臣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训。炎武在军败、国亡、母死的惨痛、悲愤心情中,昂起头来,进行深入隐蔽的反清斗争。期间他写的诗,记录了清军掳掠妇女的惨状,并以勾践复国自勉,表明了他抗清的坚决意志。在以后的许多诗篇中,也经常流露出这种壮烈的情感。

从1657年起,顾炎武便仆仆风尘,奔走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在游历中,结识了孙奇逢等学者,李因笃等文人,观察了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地理形势,并且在山东章丘买了田产,在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和李因笃等二十人集资垦荒,建立庐舍,作为隐蔽活动的基地。

1671年有人要举荐炎武助修《明史》,他当面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1678年又有人打算举荐炎武应博学宏儒科,炎武坚决辞谢,一连写了三封信,表明态度,对方知道不能勉强,方才作罢。

和他的为人一样,炎武做学问也是一丝不苟的,总是最严格地要求自己,从不自满。所著《音学五书》,前后历时三十多年,经过山川亭障,没有一天不带在身边。稿子改了五次,亲自抄写了三次,到刻版的时候,还改了许多地方。著名的《日知录》,1670年刻了八卷,过了六七年,他的学问进步了,检查旧作,深悔过去学问不博,见解不深,有很多缺点,又渐次增改,写成二十多卷。

顾炎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因上马失足坠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七十岁。

(选自吴晗《学习集》,有删节)

1.根据文本的表述,请你对顾炎武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顾炎武的祖父教他读军事学书籍和史书,是有很深的用意的。请问你怎样理解?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顾炎武在清朝建立后采取和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是知识分子迂腐的表现,因为清朝灭亡明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你怎样看待?

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你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

丁明芳回答:
  答案:   解析:   1.顾炎武是有骨气的、坚强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位博学多才、有伟大成就的学者。2.文中说“顾炎武的祖父很留心时事”,从中能够知道顾炎武的祖父是个非常关心政治的人,他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教顾炎武读军事学书籍和史书,是希望顾炎武将来能够带兵报效国家。3.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但顾炎武采取和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是保持汉民族的气节,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4.(1)写历史人物传记,必须占有大量确凿的材料。(2)要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3)要注意在材料叙述后的评论,以借此突出传主鲜明的个性特点。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