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环滁皆山”探源
薛汉忠
“环滁皆山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描绘滁州城的名句,古往今来,流传甚广。
但是,当你到滁州实地考察,却会很快失望。因为滁州除西面、西南、西北有一点山外,其余都是平原;既不能“环滁”,更谈不上“皆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当时的滁州与今天的滁州城不在同一地方吗?不是。据调查,今天的滁州城仍在宋朝滁州原址。惟一不同的是,今天的滁州城比当年要大些,除保留原城区外,又在城西北增扩了新城区。
那么,会不会是欧阳修在写散文时随意夸张呢?也不是。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为写得尽可能准确、贴切、生动,他写完文章常常要粘在墙上反复揣摩,仔细推敲,再三修改。据说,“环滁皆山也”,是欧阳修虚心请教,潜心修改的产物。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初稿,一开始写的是滁州东有某某山,西有某某山,南有某某山,北有某某山;他贴在城门口请大家提意见,一个老翁说他写得太哕嗦,于是,他就把开头写成“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可是,作者当年提到、并反复赏玩的那些山,现在为什么不见踪影了呢?
据《中国市县手册》介绍: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经118.3°,北纬32.3°。西、西北和西南属山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但,这里除介绍滁州西、西北、西南属山区外,并未介绍滁州其他方向有山。当地居民也说今日滁州除西、西北、西南外,没有山。欧阳修写“环滁皆山也”的根据究竟何在呢?
原来,宋朝滁州的辖境与今日滁州不同。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记载:滁州,州名。隋初改南谯州置。辖境相当今滁县(即滁州市,1912年曾改名滁县。1982年复称滁州)、来安、全椒三县地。“州城西南有醉翁亭,宋欧阳修曾为之记”。而滁州北面的嘉山,则是1932年由来安、盱眙、滁县(即滁州)、定远四县划拨而成。其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正好在原属滁州部分有山。现属江苏省、位于滁州东南的江浦县,是明朝才开始设置的县。虽然,现在它是江苏南京的市属县;但在古代,由于天堑长江的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它与南京的联系并不紧密。相反,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交通来往便利,在当时它却很可能归属与之相邻、地位重要的滁州。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顺理成章,欧阳修自然可说“环滁皆山”了。
退一步讲,江浦当时即使不属滁州,欧阳修把它境内与滁州相邻的某座山,同原滁州的山连成一个整体来观赏,说成“环滁皆山”也未尝不可。
钱钟书对滁州地理环境的考辨
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欧阳子曰‘环滁皆山也’。余亲至二地,牛山乃一冈石小山,全无土木,恐当时亦难以养木;滁州四望无际,只西有琅琊。不知孟子、欧阳何以云然?”又引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八《王少鹤、白兰岩招集慈仁寺拜欧阳文忠公生日》第六首:“野鸟溪云共往还,《醉翁》一操落人间。如何陵谷多迁变,今日环滁竟少山”
(1)选文第一段写“环滁皆山也”的目的是
[]
A.说明这是一句名句,希望读者能够铭记在心。
B.说明欧阳修这一名句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C.引出说明对象,对滁州地理环境进行考证。
D.引出说明对象,并希望广大读者能记住这一名句。
(2)下列对第二段两个问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的问号是设问,后面的问号是反问。
B.前面的问号是反问,后面的问号是设问。
C.前面的问号表示疑问,后面的问号表示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