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怎样理解文言中的词汇,怎样教学文言词汇?
问题描述:
怎样理解文言中的词汇,怎样教学文言词汇?
罗贝回答: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