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五“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某市响应国家号召,倡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并将9月22
问题描述: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刘永澄回答:
(1)①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3分)②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无车日”期间,绝大多数市民能自觉遵守规定,履行相关义务,同时也享受到了出行的便利。而材料中“开车上路是我的权利”这一说法片面强调个人权利,忽视了应尽的义务。(4分)③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绝大多数市民能遵守市政府相关规定,保证“无车日”活动顺利进行,这就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体现。(4分)(2)案例一:资源配置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实现宏观调控。(3分)案例二: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创新)、科学管理等途径发展低碳经济。(3分)案例三:公民践行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3分)
(1)本题以“某市确定‘无车日’引发争议”为背景,考查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辨析题色彩,回答本题的前提是解答公民在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时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步确立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就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国家赋予并保护 公民权利,公民要依法履行义务。第二步,辨析题目,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 冲突时,个人利益用人国家利益,因此题干中认为“开车上路是我的权利”观点割 裂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错误的。(2)本题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有关宏观调控、企业经营管理、公民的消费观念等知识,考查学生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相关经济学理论的能力。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案例一的关键词是“规划”与“法律”,案例二的关键词是“更新设备与制度促进”,案例三是“节能减排”。然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经营的科技进步与加强管理、公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点击显示
政治推荐
热门政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