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重点整理.要重点,全面简洁点.没有的可以空
问题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重点整理.要重点,全面简洁点.没有的可以空
牛丽娜回答: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2、手工业:冶铁业发展
3、商业:商业发达,一些政治中心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从商鞅变法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4、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制度出现的原因: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小农经济特点:自耕农土地制度经济;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
自耕农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
5.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二)政治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内容: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
作用: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时期的改革
(1)背景:随着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增强在兼并战争中的国力.
(2)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
措施
作用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地主制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废分封,行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
司法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了对百姓的统治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思想文化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推动了秦国社会发展和制度的转型;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深入民心.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三)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各国国君重用.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1)道家
创始人是春秋的老子,著作《道德经》,认为万物本原是“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战国的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①春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仁”和“礼”为核心)
主张
作用
倡导“仁者爱人”
通过调节人际关系,来稳定社会
要求“克己复礼”
以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追求和谐有序的局面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中庸”思想
协调“仁”和“礼”的关系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影响:儒学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并影响到亚洲一些国家,后儒学传到西方,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
②“亚圣”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民的作用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③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礼法并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