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什么是知识分子?举例说明
问题描述:
什么是知识分子?
举例说明
马文生回答: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1)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四大劳动者之一: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即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专业技术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2)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从这个角度,现代中国社会已无知识分子.
3)现代社会仍然有喜欢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识分子为敬语的习惯,一般指学历较高、读书较多的人.
3)知识分子的别名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文革及以后时期知识分子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知识分子条目补充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用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说颇为不同.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语境中,知识分子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政策的对象,其中的党外人士还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除了一般理论上的界说外,还有特定的操作性界定.
厘清“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入手:第一,“知识分子”这个词指称的对象是什么?第二,典型的知识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征?第三,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实际上包括那些人?
一、“知识分子”这个词指称的对象是什么?
不少中国学者认为“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西文的译语.台湾大学社会系的叶启政教授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讨论.按照叶启政的看法,“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这两个词分属东欧和西欧,含有不同的历史意义.intelligentsia来自俄国,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当时的沙皇俄国相当落后,留学生带回西欧社会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满当时俄国的状况,或者满怀乌托邦的理想高谈阔论并模仿西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者着手实际的社会改革,他们当中后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群体,如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康德主义等.另有学者认为,intelligentsia这个词源于波兰,1844年即由李贝尔特(KarolLibelt)使用.当时的波兰有一个文化上同质性很高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价值体系都独具特色.这个阶层是拥有土地的城市贵族,与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有别,为了维持其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设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突出培养强烈的领导意识与社会责任.由此环境培养出来的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学历并以此为荣.后来这种贵族式的精神为波兰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继承,他们勇于批判社会,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当波兰被列强分割时,这批人成为救国和反抗统治者的主要力量.因此,从intelligentsia这个词的历史含义来看,知识分子是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这个阶层及其传统特性在十月革命后已经逐步瓦解消失.苏联时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先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人才,不再指具有强烈社会意识及批判态度的特殊阶层.西欧“知识分子”一词的来源与东欧不同.Intellectual来自法国,起源于1898年的德雷弗斯(Dreyfus)案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题给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弗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在《曙光》报上刊出,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Manifestedesintellectuels)几个字来形容它.此后,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们就理解为主张或同情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闻记者们,他们对时政和时局多所指陈訾议,是政治上激进色彩很浓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这种传统渊源于法国大革命后一批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反抗当时社会既有的标准及措施,谈论、鼓吹实证哲学,具有相当浓厚的革命气息.这些人大都不在学术界,而是长年逗留在咖啡馆中高谈阔论,带有波西米亚圣徒(Messianic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此传统来看,intellectual没有社会阶层的含义,而注重个人心态及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两个词的历史含义有所不同,因而在现代英语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识分子”,而intelligentsia则专指“知识阶层”.
在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知识分子”涵义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士”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荀子有“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说法,道出了“士”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功能.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降,在比较安定的时期,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维持都落在“士”的身上;在比较黑暗或混乱的时期,“士”也往往负起政治批评或社会批评的任务.通过汉代的乡举里选和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士”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集团,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整个官僚系统大体上是由“士”来操纵的.通过宗族、学校、乡约、会馆等社会组织,“士”成为民间社会的领导阶层.因此,在一般社会心理中,“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他们所受的道德和知识训练(以儒家经典为主)使他们成为唯一有资格治理国家和领导社会的人选.
余英时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来自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而这个“道”是中国所特有的.先秦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西方近代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脱离中古宗教的“俗世”(Secular)人物.他们尽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们批评社会则不必根据宗教信仰或神学理论.相反地,他们的凭藉往往只是个人的“理性”或“知识良心”.另一方面,西方中古的“道”寄托在基督教.这是上帝所启示的“道”;其代理人是教会僧侣与神学家——和世俗政治权威并立的精神权威.因此,近代西方知识分子不肯自承源于这个宗教传统,因为他们已不复遵守“凯撒之事归之凯撒,上帝之事归之上帝”的原则,他们要管的正是凯撒的事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