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试述先秦儒家学派的源流,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问题描述:
试述先秦儒家学派的源流,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李鹏兴回答:
:儒学文化从春秋孔子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积极发展的一个时段,也就是亚士贝士说的轴心时代,在各国都有这样的轴心文化发展时代.中国春秋时期就是这么一个原创文学,当时周代的理甭乐坏,在当时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孔子提出“克已护理”,即恢复西周的封建礼制.孔子对西周的文化、礼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孔子创造了一套仁学体系.孔子的原创儒学是根植于中国古老传统的宗法家族血缘这种自然之取,从黄帝前后时代到孔子时代将近两千年一直延续的宗法血缘之直的关系,根据自然之直开拓出先行人文礼信的道德法则,就是“仁”的体系,将伦理道德与政治秩序有机结合,这样就建立了儒家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内圣外王.“仁”和“理”就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理念就是对内圣外王的阐述,内对就是仁学体系,外王就是礼治,礼法体系.是儒家的伦理政治的社会理想.这时儒家的孔子时代.
到战国时代,孟子又进一步又发展出了所谓的人性的四个善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说孟子所说的心性----仁义礼智四个善端,然后进一步提出了“仁政”这个理念,也是近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内圣外王伦理政治的理想.这是孟子的主要贡献.
到了战国后期,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主张人性恶,与孟子相反,主张用后天的道德修行来抑制人的恶性,即本性,另一方面主张用礼制法制来惩罚人的恶行.所以说荀子的礼法思
1/20
想重点在外王,主张礼法制度的发展.这样为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迭起作了思想铺垫.
第一个阶段主要介绍了春秋时代的原创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人的主要思想贡献及历史背景,就是礼崩乐坏.抛砖引玉,请大家讨论并提出不同意见.
刘春雷:我们在研究儒学历史阶段的时候,绝对不要忘记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期,我说的这个先秦时期,特指西周和东周时期.源于儒学的核心法则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的文武,指的是文王和武王.另外,在说到儒学时候,我总喜欢说一句话,“可惜周公,死的太早了,这就让我们研究儒学时候,总像猜谜语一样.如果周公能活两三千年的话,咱就可有考证”.
对于儒家,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采取的是刘歆《七略》的说法: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也就是说在春秋之前,所有的诸子都出自官学.
此外,胡适也曾有一篇文章,叫做《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仔细推敲起来,他是站不住脚的.章太炎的《校雠通议》里说“后世文字,比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在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司有书,有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结论是:不但认为诸子出于官学,而且六艺之书也都藏于官藏.说的是如周易藏于太卜之官,礼藏于周代管礼仪的宗伯那里.以及之后包括《春秋》、《尚书》都属官藏的东西,正因为如此,造成春秋之后,诸子百家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