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其它 中国戏剧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种类?
问题标题:
中国戏剧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种类?
问题描述:

中国戏剧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种类?

李玉珍回答:
  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唱腔的音域异常辽阔,给人以一种粗犷,美好的感受.   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   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在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京剧   戏曲剧种之一.旧时称“皮黄”或“二黄”.由于其影响广泛,流行全国,近世又称其为“国剧”.京剧的形成历史,观点不一.一种观点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为标志,认为京剧有二百多年历史;一种观点以清·道光年间汉调北上后,形成徽汉合流为标志,始为京剧的雏形,即“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黄”(见《燕京岁时记》).徽汉合流后,接受京师时尚的昆腔、梆子腔的部分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并广泛地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旋律,逐渐融合、演变,最终奠定了京剧艺术的基础.京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体制.其中的“西皮”包括有[倒板]、[慢板]、[原板]、[二六]、[快三眼]、[流水]、[摇板]、[散板]等样式.“二黄”则包括有[倒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摇板]、[散板]等板式.除“西皮”、“二黄”两种主要腔调外,另外还有“反西皮”——西皮反调、“反二黄”——二黄反调、“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腔调.主要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三弦、月琴、笛、唢呐等弦管乐器,以及板鼓、锣、钹、堂鼓等打击乐器.在表演上,根据男女性别、老少年龄、俊丑奸邪的性格特征,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各大行当中又可分为细密的分支.京剧艺术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其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而享誉世界.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而且还创造了众多优秀的戏曲音乐家、戏曲文学家和表演艺术家.   昆剧   昆剧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或昆剧,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昆曲有南昆北昆之分,流行于北方地区称为北昆,流行于江浙一带者称为南昆.著名演员有:余振飞、韩世昌、李淑君、洪雪飞、王傅淞等.   评剧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城乡人民欢迎.早期评剧以女角为主,女腔婉转动人,男腔贫乏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男腔有很大发展,创造出许多以男角为主的新剧目.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魏荣元、马泰等.   黄梅戏   黄梅戏广泛流行于安徽省沿长江两岸,安徽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吉林等省市,共有专业黄梅剧团五十多个,其影响和声誉,远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从前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而成了有名的歌乡,而这些民歌总称黄梅调.   黄梅调在流行过程中,和民间歌舞慢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元宵灯节时活动,所以又称花灯.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加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徽调和流行在安庆地区青阳腔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语音的讲唱,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故被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1926年,黄梅戏从农村唱进安庆古城,黄梅戏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在安庆发展壮大.出现了长年不散的班社,产生了职业艺人,剧目、表演、音乐等也有发展,并取消帮腔,试用京伴胡奏.但很长一个时期,都以“三打七唱”(打击乐三人,演员七人)为主,设备简单,一个班子的服装、道具、锣鼓,一担箩筐就可以挑走.1949年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
点击显示
其它推荐
热门其它推荐
  •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