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描写乌拉特前旗的作文
问题描述:
描写乌拉特前旗的作文
陈白帆回答:
乌拉特前旗是巴彦淖尔市下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黄河北岸,河套平原东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1′-109°54′,北纬40°28′-41°16′。东与包头毗邻,西与五原县相连,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和达拉特旗隔河相望。总面积7476平方千米。旗人民政府驻乌拉山镇。
中文名称:乌拉特前旗
外文名称:WulateqianQi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下辖地区:乌拉山镇
政府驻地:乌拉山镇
电话区号:0478
邮政区码:014400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面积:7476平方公里
人口:34.03万人(2011年)
方言:蒙古语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乌梁素海
车牌代码:蒙L
分享
历史沿革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领有乌拉特部。后分乌拉特为三部,由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五子巴尔赛之孙图巴、重孙色棱分领其众。
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三部归附清朝,定牧界于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一带。嗣后,从征明朝、察哈尔、朝鲜,平定腾机思叛乱,屡建奇勋。顺治五年(1648年)叙功,以鄂木布子谔班掌前旗,以图巴掌中旗,皆封镇国公;以色棱子巴克巴海掌后旗,封辅国公,各授札萨克,诏世袭罔替,是为乌拉特三公之祖。
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乌拉特三公旗从西拉木伦河西迁至穆纳山(乌拉山)一带驻牧,以加强边疆戍卫,乌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历史。三个旗县是同族关系不分界线,旗址在哈达门旧址。因为乌拉特前旗衙门在西,所以叫西公旗。
乾隆30年(1765年)乌拉特前旗的衙门迁到哈拉汗补隆(在后套地区属鄂尔多斯蒙古族,主要是1227年,蒙古灭了西夏,成吉思汗死了后留下的)。
民国初乌拉特前旗隶属五原县,仍然是旗县并存,民国14年,在大佘太设立大佘太治局,民国20年改为安北县治局。
解放后1950年7月10日,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在哈拉汗西公旗成立,10月5日,旗委成立,同年5月1日安北县委、政府成立。
1958年4月撤消了安北县并入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前旗的驻地迁到了新安镇,归河套行政区管,后来河套行政区改为巴彦淖尔盟。
1954年6月,撤消了绥远省(今呼和浩特),乌拉特前旗归内蒙古行政区乌兰察布盟;
1959年9月乌拉特前旗政府由新安迁到西山咀镇(古名叫钳耳咀,清朝后叫西山咀)。
1960年3月,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1963年11月又划归巴彦淖尔盟。
行政区划
乌拉特前旗辖九个(8个镇、1个苏木)乡镇苏木:
镇:乌拉山镇、白彦花镇、新安镇、大佘太镇、西小召镇、小佘太镇、先锋镇、明安镇;
苏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东端,隶属巴彦淖尔市,东临包头,西接五原,南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隔河相望,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08°11′—109°54′、北纬40°28′—41°16′之间,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
地貌
点击查看图片
地貌可概括为“三山两川一面海,千里平原两道滩”。“三山”:乌拉山、查石太山、白音察汉山,山地占地面积2303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0.8%,最高山为乌拉山,主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两川”:明安川、小佘太川,占地面积88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3%。“一面海”:乌梁素海,水域面积44万亩,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千里平原两道滩”:套内平原、蓿亥滩和中滩,占地面积18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2%。
气候
乌拉特前旗旗境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积温较多,昼夜温差大,雨水集中,雨热同期。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02小时,年平均气温为3.5-7.2℃,无霜期100---145天,年降水量在200-25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9%;年蒸发量1900---2300毫米。最热的地方是白彦花中滩,最冷的地方是小佘太,南北相差4度左右,最高极端气温38.8摄氏度,最低极端气温-36.5摄氏度。乌拉特前旗是自然灾害容易发生地区之一,多数为干旱、大风、霜冻、干热风、冰雹、雨灾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07年,乌拉特前旗已探明的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及产地101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百亿元以上。主要有煤、铁、金、铜、硫、云母、珍珠岩、芙蓉石、膨润土、花岗岩等40多种,已开发利用21种。其中铁矿石储量3.5亿吨,石灰石1亿吨,石英岩3.2亿吨,白云岩1亿吨,兰晶石1亿吨,玉石230万立方米,锰1200万吨,钼1900万吨。
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有94科,313属,572种。天然树种有松、柏、杨、桦、榆等69种,其中,古柏、胡杨王为珍稀古树。主要沙生
点击显示
作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