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初中 历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
问题标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
问题描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舍,与佛、道人士讲论禅机、道法之事,研读佛老之书。作为明朝官员的他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在贵阳书院,他开始向诸生宣讲“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弟子王良将“致良知”具体化为百性日用之道,一生倾心平民教育,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泰州学派。

----摘编自荣真《文史中国•大明流煌》(1)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阳明的思想。

陈月珠回答:
  (1)“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舍,与佛、道人士讲论禅机、道法之事,研读佛老之书”“作为明朝官员的他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地理
  • 历史
  • 化学
  • 生物
  • 物理
  • 音乐
  • 体育
  •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