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初中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常平、广惠所贮藏的钱粮),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
问题标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常平、广惠所贮藏的钱粮),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
问题描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常平、广惠所贮藏的钱粮),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移有余而补不足),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竞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三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应该如何评价材料三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震宇回答:
  (1)背景:农民在青黄不接时,高利贷者乘机巧取豪夺,农民深受其害;政府贮存钱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内容:政府用贮存的钱粮低息贷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者盘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程序复杂,农民借贷成本增加;贪官污吏乘机盘剥农民;农民借贷利息实际高于高利贷;不顾具体实际,实行“一刀切”,硬性摊派指标;实际借贷范围扩大到中农,甚至地主。(3)王安石青苗法的理论设想是好的,能够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的问题,但实际操作中用人不当、程序复杂、急于求成,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正确的。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地理
  • 历史
  • 化学
  • 生物
  • 物理
  • 音乐
  • 体育
  •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