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初中 语文 【文言文阅读(孔子为人)的解释并且谈谈你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理解(注:八年级寒假语文优化学习第十五天P42页)】
问题标题:
【文言文阅读(孔子为人)的解释并且谈谈你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理解(注:八年级寒假语文优化学习第十五天P42页)】
问题描述:

文言文阅读(孔子为人)的解释

并且谈谈你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理解

(注:八年级寒假语文优化学习第十五天P42页)

孙安香回答:
  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汪慧英回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秦刚回答:
  5巍峨险峻的高山,令人仰望而却步: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流连忘返.比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地理
  • 历史
  • 化学
  • 生物
  • 物理
  • 音乐
  • 体育
  •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