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革回答:
先说你上面第一个事情——让孩子变得主动一些。
孩子的熟悉的场合或者对象面前肯定是比较自然和主动的,你期望的是其他场合和对象面前也这样,这个有很大的难度。不是不能做到,而是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尤其是我们家庭不能这样做,利弊权衡后者更大一些。
不能做,并不是说我们就默认,或者他的这个行为就不能改善。
我们要认清这样的期望是让她的行为在别人看起来是比较流畅的。而这些行为是发生在孩子相对固定的场合/对象面前的,这就容易控制和营造。
对常见的成人。一般是指邻居或者社区内常见的,以日常寒暄为主。大人先和对方打招呼并热聊起来,先不要求孩子参与或者打招呼,但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打招呼。注意用眼神、自己的善意引导对方,不要恶作剧吓唬孩子或者逗孩子玩,发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给予制止。当对方做出有意寻找你孩子的发光点时,你可以补充一些,让对方知道你孩子还有很多长处,为以后对方积极应对你孩子做好铺垫。
常见的人群中有一种特殊的,比如教师和教练。排除其技术表达风格外,家长私下和这些人处好关系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在孩子的眼里是权威和管理者,孩子能读懂他们的微表情背后的心理意义。如果他们真心对孩子好,那他们的态度和表情等相关要素对孩子的约束影响要小多了 。
对陌生的成人。一般是少见但工种相对固定的,以办事为主,比如游乐推广、收银员、临时活动组织者等。面对他们,家长会告诉孩子如何去完成任务,如果孩子退缩,最好家长一同去完成任务。随孩子紧张度的减小,家长可以慢慢扩大空间距离,但一定要在孩子的视线内。
对陌生的小朋友。一般是临时玩伴或者认识初期。这分成两类。一类是比自己大的孩子,他们会友善,但不愿意和你孩子玩。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给对方的办法来获得配合。
和自己同龄或者略小一些的为一类,他们的个性各异,反应模式也不同。交往主体是双方的大人,只要大人在一起陪他们玩,他们会热络起来的,对一些冲突的处理也会很平滑。
孩子的气质决定你不能期望过高,但也要坚信这个状态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改善的。多交往,少催促;多善意宽容,少恶意挑剔。无论是孩子还是对其他人,只要这样,那孩子的人际空间和交往弹性会逐渐增大。
孩子对人的行为能力除气质、经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年龄。由于现在孩子的社会生活从幼儿园期起步,从这个时期着力支持孩子就可以,也不用太早。目前保持正常的生活固定玩伴就可以。
至于嘴巴会说讨人喜欢的好话,这个没有必要,可能是绝大部分孩子最不到的。我还真没有看到这样小的孩子会嘴巴像你想象的那样甜,都说童言无忌。
你个人把理想的孩子对人风格勾画得挺形象,这个是有难度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如此。也许你个人也是偏于内向的人,由于内向的人对己倾向于做内归因,对他人倾向于做外归因。就是认为别人的成功是个人外部的一些东西,比如机遇、长相或者行为风格。我不否认在一些行业中这样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但这不是主要的,社会也不会总是这个价值。
王文革回答:
下面回答你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入学准备的事情。
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可以。
1、情感准备。这个你们做的很好了,就是入学前让孩子感觉学校是好的,那里的伙伴是好的。只要孩子表露出上学的愿望就可以。
2、知识准备。每个地区的幼儿园知识起点不同,即便同一个地区的也有差异。你可能通过选择或者就近入园的方式来确定孩子的学校,这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个幼儿园的教学要求。通常,园长或者宣传媒介上的话只能做参考,可信的是他们的老师和已经上学的家长的建议。一般这个准备的入学前期作用不明显,但过渡期后那些准备不足的孩子会感觉到跟不上课程,虽然他们的课程很简单。
你自己了解和比对一下,很容易操作。
3、人际支持准备。通常是找附近能一道上下学的同龄孩子的父母,结识起来,能在一个班级就更好了。一块儿上学,放学,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幼儿园的抗拒。
4、环境支持准备。很多幼儿园在放学的时候是相对宽松或者开放的,你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一下物理环境,多在那里玩玩,通常人们会选择幼儿园的设备来玩。还有就是教学流程的准备,你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教学游戏,更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有趣为主。你可以到目标幼儿园的网站上看一下,或者向他们的老师要一下入学初期的教学活动安排表,一般他们没有像样的教案,以主题线索的形式来表达。有活动、教学、日常要求等,几乎每天都不同。
5、习惯和自理的准备。多数孩子在家是不午睡的,这个要培养了。还有就是吃饭、上厕所、喝水等日常自理活动能力的要求,他们能做到,只是在家里大人不要求。
其他的没有什么了,到时候根据孩子的现实反应再说。如果方方面面想的太多,对家长也是一种压力,很可能是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