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小学 语文 母亲莫言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
问题标题:
母亲莫言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
问题描述:

母 亲

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2)揣摩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说说“我”害怕会发生什么事?依据是什么?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费飞回答:
  (1)本题是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景物描写角度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从听觉,“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从视觉,“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从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本题是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从文中“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可以筛选出我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因为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3)本题是对非主人公作用的考查.记叙文中非主人公的作用:一,与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丰富人物性格;二,与主人公配合,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文章内容.内容上,爷爷和父亲教我人要有尊严,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主旨上,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4)本题是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记叙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的作用主要有: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高度赞扬了像母亲一样普通人的高贵品质,由此揭示出了题旨,深化了主题.   (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描写母亲捶打野菜、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表现了母亲勤劳、乐观;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表现了母亲勇敢、坚韧、朴实.   答案: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3)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主旨上,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4)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划线句高度赞扬了像母亲一样普通人的高贵品质,由此揭示出了题旨,深化了主题.   (5)①捶打野菜的情景、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勤劳、乐观;②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勇敢、坚韧、朴实.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