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小学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
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二)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B.拨乱世反之正。拨:治理,整治。
C.《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通“旨”,意旨,意向。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病:担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

A.孔子知言之不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约其文辞而指博举类迩而见意远
C.是故《礼》以节人佐之以张耳
D.求人可使报秦者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文本(一)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

B.文本(二)表明孔子担心死后湮没无闻,为了能使自己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所以才作《春秋》留给后世。

C.文本(一)借评述孔子写《春秋》表明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通过评述历史,评判是非,为天下仪表。

D.文本(二)交代了《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指出《春秋》写作的指导思想和“春秋笔法”的表达特点。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②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③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孙艳回答:
  (1)A害,嫉妒.句子译为:诸侯嫉妒他.   (2)A主谓之间,取独;B表并列关系;C目的连词,来/介词,用;D定语后置的标志.   (3)B“为了能使自己名垂青史,流芳千古”错,他是为实行大义,原文“《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4)①是非,褒贬…是非;以为,把它作为;仪表,标准.译为: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把它作为天下的标准.   ②别,分清;明,明辨;定,议定;善善恶恶,奖善惩恶;贤贤,尊崇贤能;贱不肖,鄙夷无能之人.译为: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能之人.   ③行,实行;何以,凭什么;自见于,让…了解和认识我.译为: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凭什么让后世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呢?   答案:   (1)A   (2)C   (3)B   (4)①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把它作为天下的标准.   ②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能之人.   ③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凭什么让后世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呢?   译文: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嫉妒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   孔子说:“不行了不行了,君子痛恨活了一辈子而名声不被人们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用什么将自己显现给后人呢?”于是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撰作《春秋》,上溯至鲁隐公,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以鲁国为中心,以周王室为亲承的前朝,以殷代为隔朝的散旧,将道统贯穿于三代.简约精炼其中的文辞而意旨博大恢弘.所以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但《春秋》贬称他们为“子”;晋文公在践土的盟会实际上是他召来周天于,但《春秋》避讳此事写作“天王狩于河阳”;推衍这类《春秋》笔法来绳正当时的世道.《春秋》中褒贬的大义,后代有王者兴起的话,就能推广开来.《春秋》大义实行之后,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便都害怕了.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