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匆匆》的作者简介.
问题描述:
《匆匆》的作者简介.
谈民回答: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先生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论学.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3种: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朱自清先生散文集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与父亲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朱自清(右)与叶圣陶
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他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